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证监会问询再融资,IPO审核全面收紧!

2016年05月26日 09:2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券商投行传来消息,部分再融资项目要求券商内核负责人、保荐代表人到会接受问核并检查相应工作底稿,证监会近期对再融资业务审核趋紧。此外,最近IPO、并购重组过会率明显降低,再融资窗口指导不断,股票融资监管全面趋严,过会难了。

  让小编带你看看最近审核收紧的情况: 

  

再融资监管趋严

  以前在2012年IPO企业排队很长时,证监会为了消除堰塞湖,开展了IPO问核和财务专项核查工作,经过该项工作,有300多家企业撤回了IPO申请文件。后来国务院要求简化行政,减少审批等,证监会于是取消了IPO问核。目前定增已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方式,其每年从市场中圈钱的金额,均远远高于当年IPO融资额,给市场资金面造成极大的压力,考虑到排队企业堰塞湖,收紧再融资也是有利于缓解这种局面。看来,是不是要一些乱圈钱的公司主动撤材料,通过相关的问核明显是在释放定增审核趋严的信号。

  但2016年3月,监管层再次对再融资相关事项给出监管审核指引,引进对保荐机构、保代、内核负责人的专项问核,对再融资项目进行专项问核的关注点。专项问核的定增募投项目范围分为两类: 

  △一是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进行跨行业转型,如从传统制造行业向互联网行业、金融行业转型; 

  

△二是预审员如对申请材料中的某些事项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形,预案中募投项目披露较简单。
   

  今天,券商投行传来消息,部分再融资项目要求券商内核负责人、保荐代表人到会接受问核并检查相应工作底稿。通过检查底稿,证监会向一些乱圈钱的公司施加压力,迫使其知难而退,从而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检查底稿,应该是最严格的措施,历史上只有立案调查时,证监会才会现场检查底稿。看来,证监会收紧再融资,特别是对跨行业转型、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可行性较差的成为检查的重点,一些公司开始担心了。

  此外,监管部门鼓励定增以发行期首日作为定价基准日,实际上亦是强化定增监管的举措。监管部门“随行就市”的要求,没有老股东通过低价认购高价出售套利寻租的机会,许多上市公司不得不终止了定增。

  以前补充流动资金审核环境很宽松,但最近定增还贷、补流标准收紧,监管部门鼓励资金流向实业的监管态度愈来愈明显。从最近多家上市公司定增公告显示,监管层加大关注募集资金流向补流和还贷的项目,在半个月内,有多家上市公司在回复反馈意见时均对募投项目进行调整,或取消补流,或取消还贷。

  

重组配套融资防范套利,否决率提高,通过率走低

  证监会最近明确几项并购重组最新政策: 

  △老股锁定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增加,他原来持有的老股也要锁定12个月(以前没有锁定的要求,只是在6个月内不买卖就可以); 

  

△ 用于认购的资产取得时间不超过12个月,锁定期36个月;配套募集资金最大不超过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100%,其中补流不超过50%、借壳补流不超过30%。

  2015年,共召开113次并购重组委会议,审核339单重组,其中 22单未通过,占比6.49%。而截至2016年3月30日,共召开22次并购重组委会议,否决 2单未通过,占比3%。4月以后,审核提速,自委员出事因故不在否决两单开始,否决率感觉自4月29日起有较大的提升。根据统计,截至5月23日,并购重组委已经审核了107家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101家获通过,被否6家,未通过率5.94%。4月、5月共审核41单重组,否决4单,否决率为9.76%。从否决率提升来看,感觉到审核收紧。最近,证监会对跨界收购,特别是游戏、VR、影视等收购进行关注,主要关注利润的真实性和承诺利润的可实现性,审核更为谨慎了,毕竟很多收购标的业绩承诺都未实现,收紧审核可以理解。

  

IPO上会节奏出现放缓,审核通过率剧降

  近两月来,每周的上会企业数量已从6家缩减至4家,上会节奏出现放缓特征。今年一季度,每周都有6家或6家以上IPO企业上会,进入4月份来,每周安排上会的IPO企业家数保持在4家。2016年1月份上会企业34家,3月份上会企业26家,而4月份上会企业家数仅17家。

  除了审核节奏放缓以外,审核通过率也出现大幅下降。截至2016年5月17日,发审会审核企业80多家,仅否决2家IPO,过会率高达97%;但在上周,一共有吉林科龙建筑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中油恒燃石油燃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西点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天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4家上会,其中前3家的首发申请都没有获得通过,过会率剧降至25%,让许多怀揣美好梦想、认为逢会必过的IPO老板伤透了心。老板们认为监管部门已经以充分披露为核心,规范问题、关联交易问题、利润真实性、知识产权等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再有问题的企业都会过会。但上周否决三个企业,让一些老板一下子适应不过来。想想年度业绩下降75%、上年度利润仅1600万元、利润100%来自税收优惠、管理层变动50%都能过会,企业就一些的不规范和纠纷,怎么不能过会?

  看来,监管部门不再重视利润,而主要看有无关联方输送利益、有无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充分披露风险等。

    想知道更多金融财经最新动态信息,请关注:

随身的金融工具书!贴心的金融小秘书!“口袋金融”(微信号:koudaijr)由中国经济网财经部打造。欢迎关注!


(责任编辑: 王翔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