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期指遇冷激活“僵尸”品种

2015年09月28日 07:5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记者 王朱莹

  “股指期货交易受到限制后,我就不再做了,重新回到商品期货市场上来。以前一些成交低迷的所谓‘鸡肋’品种,现在因为政策风向转变等原因,反而出现了比较明确的趋势行情。”期货投资人士沈先生表示,“以前股市火热的时候大家没注意到这些‘僵尸’品种,现在市场冷静下来,反倒激活了它们。”

  数据显示,2015年6月29日,沪深300股指期货日成交量高达318.6万手,而9月25日日成交量仅17284手。与此同时,部分商品期货品种大举放量增仓,吸金效应显著。

  来自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8月份成交量同比增长最快的是石油沥青,增幅高达5462.55%,其次是甲醇期货,增幅为2746.74%。玉米、铁矿石、白糖、聚丙烯和油菜籽增幅也在200%—300%之间。

  那么,这些低迷的品种在坐了多年冷板凳后,缘何再度获得资金青睐从而大举增仓?资金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是嗅到了金钱的诱惑?

  低迷品种瞬变“万人迷”

  相比于去年7月至今年6月份,市场各路资金蜂拥杀入股市,助推股指马不停蹄地狂飙三千点。但随后股市震荡及股指期货交易限制措施的出台,让惯于在杠杆市场上弄潮的资金,或转而投向外盘的怀抱,或回流商品期货市场。不少对冲基金人士表示,股指期货主力合约每天都在减仓,市场基本没有流动性,即使有套保,编码等方面的限制也使得也难交易。在流动性匮乏、套保交易缺乏对手盘,唯一的选择只有离场。

  “最近我不再做股指期货交易,重新回到商品期货市场上。以前成交低迷的所谓‘鸡肋’期货品种,因为政策风向转变等原因,现在出现了比较明确的趋势行情。以前股市火热的时候大家没注意到,现在市场冷静下来,反倒激活了这类不受关注的品种。”期货投资人士沈先生表示。

  玉米期货便是资金回流的受益品种之一。2013年至2015年年初,玉米期货很是过了一段苦日子,成交量长期低迷。但今年上半年,玉米期货突然一改往日门前冷落景象,摇身变成了当下大连期货市场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品种。

  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大商所玉米期货成交量为439万手,同比增长17%;法人持仓量占比达58%,换手率为20%,成为大商所法人客户持仓占比最高的农产品期货品种。而7月份以来,玉米期货的成交量更是再上一层楼,9月18日,玉米期货主力1605合约单日增仓19.17万手,持仓高达97.78万手。

  那么,玉米在多年低迷后,缘何再度获得资金青睐从而大举增仓?

  “随着鸡蛋、玉米淀粉期货品种的上市及日益成熟,玉米品种产业避险链条更加完善。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货构成较为完备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避险体系,贸易、饲料和深加工龙头企业均利用两品种进行风险规避。玉米、豆粕和鸡蛋期货又形成了鸡蛋产业链避险体系,玉米品种得以跨越两个产业链,拓宽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业内专家表示。

  交割制度层面的变化也是市场分歧的来源之一。方正中期期货研究院指出,自2015年以来,交割质量出现明显抬升,对于容重、霉变玉米的要求提高以及对替代品的扣价更为严格,甚至在2016年1月开始,由于毒素的要求,交割标准继续提高;后期玉米期价更多的是反映优质玉米的价格;尽管玉米现货市场的弱势预期不变,但由于2014年新玉米上市后降雨影响,整体霉变数量增多,目前普遍在3%-4%左右,即大部分玉米是无法参与交割环节。

  而从现货市场来看,尽管需求不旺,但对优质玉米的需求依然偏强,价格预期也相对偏高。按照目前9月份的期货价格而言,如果卖方参与交割不占据优势,市场后期存在风险。甚至说1601合约也存在风险,这就是近期市场为何出现多空巨大分歧、资金对玉米期货关注度空前高涨的原因。

  市场化改革箭在弦上

  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即便在8月份资金不断回流商品期货市场的背景下,仍有不少期货品种成交低迷、持仓寥寥无几,二者在整个期货市场的占比几乎为零。这些品种包括锡、燃料油、线材、早籼稻、油菜籽、普麦、强麦、硅铁、锰铁、粳稻、晚籼稻、黄大豆二号、胶合板、纤维板等。

  “部分品种的活跃,还与其基本面息息相关。”有市场人士分析,以玉米期货为例,托市收储政策可能有变、市场多空双方分歧加剧令资金不断入驻,玉米期货也一改往日门前冷落景象,摇身变成了当下大商所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品种。

  “更为令市场担忧的是,托市收储政策可能要变。如果步大豆、菜籽等后尘,由收储改直补,对玉米价格而言,将带来巨大冲击;一旦玉米市场由政策呵护转向面临市场考验,价格将面临很大的下跌压力,这也是前期玉米持续快速下挫的主要原因。”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师王晓囡表示。

  近期,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2015年东北地区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有关问题的通知》。并表示,2015年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收购期限为2015年1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

  《通知》明确表示,2015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为1元/斤,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每市斤0.02元掌握。据有关测算,今年玉米收储价格将大幅下调,各产区下调幅度在220—260元/吨。

  “2015年东北地区玉米国储政策落地,三省一区价格统一,都定格在2000元/吨,收购价格较去年出现10%左右的下滑。目前国内玉米市场面临沉重的内外压力,市场供需关系失衡,保护价大幅下滑,将是开启国内玉米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卓创资讯分析师张晓朋指出。

  为了防止市场价格偏低伤害农民利益,国家自2007年起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在2007年,临时收储价是0.7元/斤,至2013年已涨至1.12元,上涨了近60%。

  “今年玉米临储价格下降是大势所趋,没法再像往年那样只涨不跌了。”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

  中国国储玉米库存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半数以上,巨量库存等待被消耗,玉米收储政策已经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我国新季玉米产量有望达到2.32亿吨,再创历史新高。而国家交易中心今年拍卖情况显示,本年度至今累计拍卖成交玉米量仅为586万吨,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000-3000万吨规模。若考虑期初库存,我国玉米结余量有望首次达到2亿吨以上。

  而与国内玉米价格只涨不降形成鲜明对比,国际市场价格却连续3年走低,对国产玉米形成了强势的挑战。据测算,目前美国玉米到中国口岸完税价格为1600元/吨左右,按南方港口2500元/吨左右的现货价格计算,玉米进口利润理论上为900元/吨左右。也因此,近年来我国玉米、高粱、大麦、木薯、木薯淀粉等玉米及替代品进口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上年度我国共进口上述各类商品达2850万吨,预计本年度超过3000万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晓辉在日前举办的“第八届国际玉米产业大会”上曾表示,玉米是需求量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临储政策的调整要坚持两个方向:一是坚持市场定价原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要推进农产品价补分离。

  重演棉花空头故事?

  “现在的玉米期货就像以前的棉花期货,1850元/吨这个价位的玉米,有点类似15000元/吨的棉花。想想看,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标准刚发布的时候,市场认为棉花期货价格跌到15000元/吨就差不多到底了,结果期价跌到现在12000元/吨。”某期货人士表示。

  仔细对比,投资者确实可以发现,玉米期货身上有着棉花期货的影子。棉花期货也曾在辉煌之后经历一段沉寂期。

  2010至2011年间,棉花期货是郑商所的绝对“明星”品种,日均持仓量一度保持在30万至40万手之间。2011年5月10日,郑棉09合约更是创下日交易320万手的天量,而2013年6月份郑棉主力合约的交易量仅为高峰时期的八百分之一。

  究其原因,在于90%的现货资源是通过收储进入国储系统,导致市面上可用于期货交割的棉花资源十分有限。无奈之下,有关方面上调合约保证金至18%以降低9月合约面临的风险,从而导致资金不断离场。

  而棉花收储政策实施多年来也逐渐面临困境。一方面,目前的收储价格仍不足以调动棉农种植积极性,棉花种植面积逐年递减。另一方面,收储政策导致的高棉价已经严重损害了纺织企业的利益。我国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但棉纺行业却面临严峻挑战,除了出口市场需求增长乏力、汇率变动侵蚀纺企利润、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等,人工和棉花原料成本增加使得我国外贸传统优势丧失。

  棉花收储政策正在扭曲整个产业链条,高价收储模式已近穷途末路,市场对直补的呼吁日渐高涨。2014年,棉花直补政策花落新疆,市场化之手逐渐发挥作用。而在此预期之下,棉花期货价格从20000元/吨附近辗转跌落至如今的12000元/吨附近。

  棉花期货殷鉴在前,玉米期货会否重演这一空头故事呢?中国玉米网总裁冯利臣表示,今年对玉米市场来说是一个变革年,对产业是一个拐点,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跟以往的走势会有比较大的区别,同时存在几方面的风险需要注意。

  第一是原料价格风险。今年前几个月国内饲料企业进口的DGES随着豆粕价格波动,可能出现损失。玉米行业、饲料行业可能会重现进口大豆的风险。

  第二,今年收储政策不同于过去。2014年南方产区没有出现黑龙江玉米,今年会不会有?黑龙江玉米和辽宁玉米的差价又会如何变化?值得思考。

  第三是在新粮大量上市时,销区还充斥着大量进口替代品,今年四季度尤其是要关注这个问题。


(责任编辑: 蔡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