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绿地投建第24座超高层地标 百亿造“长三角最高双塔”

2014年12月09日 11:0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在战略投资重镇浙江杭州,绿地以超高层项目再度大手笔布局。日前,由绿地集团投资近百亿开发的310米“绿地中心·杭州之门”超高层项目奠基,建成后将成为“长三角最高双塔建筑”及“杭州第一高楼”,这也是绿地投资开发的第24座世界级超高层城市地标建筑。至此,绿地短短两年间在杭州投资已达300亿元,浙江区域销售规模今年即将突破80亿元,明年预计将破百亿。

杭州之门

  SOM担纲设计 展翅状H型双塔寓意杭城腾飞

  此次奠基的“绿地中心·杭州之门”超高层项目位于钱江南岸由杭州市委、市政府规划的奥体博览城核心位置,东至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南至奔竞大道,西至综合训练馆,北至七甲河,规划总占地面积为77572平方米(116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项目计划投资近百亿元,打造集企业总部、综合商务、超五星级酒店、精品商场等功能于一体的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地标。

  该项目由世界顶级设计事务所美国SOM公司设计,这也是绿地与SOM合作的第七座世界级超高层建筑。主体建筑呈双塔形状,大气挺拔雅致,颇具时代感。双塔标志性的展趐状造型抽象自杭州城市拼音第一个字母H,从文化角度出发,依于城市之名、托于地域之本,寓意城市腾飞、和谐美好。建筑高度为310米,建成后将与区域内两个地铁上盖物业的5幢高楼形成“北斗七星”态势,与江对岸钱江新城的“日月同辉”建筑群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成为杭州城市新地标。

  打造绿地超高层产品2.0版

  作为绿地旗下第24座超高层作品,在超高层规划建造技术已成熟应用的基础上,绿地通过进一步融入国际最前沿的智能技术、绿色节能技术,打造超高层产品2.0版。

  以“绿地中心·杭州之门”为例,已在规划设计中率先运用多项绿地办公产品最新技术。如:首创O2O智慧办公模式,线上通过绿地自主研发的iWork智慧办公平台,实现移动式、多终端、随时随地访问办公资源,预定各类办公增值服务;线下打造多样化实体办公空间和设备资源,实现办公资源的集约化,做到“资源随需而变、办公随身而行”。打造“抗霾”绿色生态办公,从可持续场地规划、保护和节约水资源、高效能源利用和可更新能源利用、材料和资源问题、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入手,引入国际最新低碳环保理念和绿色生态技术成果。针对室内环境质量,不仅做到实时监测室内温湿度、PM2.5及水质情况,还配置罕见的带杀菌除尘功能的独立新风系统,有效降低空气中的PM2.5及有害气体,有效提升办公室空气质量。打造绿地首个创意花园办公产品,通过五大花园层级构建“花园中的办公”、“办公中的花园”这一全新的办公环境体验。充分挖掘办公产品内部空间,结合设计入户私属商务花园、景观花园候梯厅、总裁私享花园、高管共享中庭、屋顶企业花园等方式,营造总部花园办公建筑。

  以稀缺产品抢占一二线市场

  在海外投资开发战略进一步升级、获得外界高度肯定的同时,绿地在国内的超高层项目也相继实现关键开发节点。10月18日,300米高的济南绿地中心最后一块玻璃幕墙完成对接,标志着济南第一高楼的外装工作全部完成;11月25日,华中地区在建第一高楼——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地上钢结构外框首根巨柱正式吊装,标志着武汉绿地中心项目进入了地上施工的新阶段;11月29日,总投资规模达120亿元的成都绿地中心举行468米超高层蜀峰竣工暨地上主体工程开工典礼……地标项目如期推进也有力带动相应配套商办及住宅产品的市场销售。

  此次以“绿地中心·杭州之门”为“绿地超高层俱乐部”再添一员,是绿地坚持以稀缺产品抢占一二线市场制高点的有力举措,亦基于对杭州经济未来的充分信心。据统计,杭州市前三季度经济总体平稳,实现生产总值6426.33亿元,增长8%,GDP增速快于全国、全省。绿地认为,杭州市场充分竞争,商办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但绿地仍然看好区域潜力与前景,如“绿地中心·杭州之门”将充分利用钱塘江沿岸超高层项目的天然稀缺性,吸引长三角区域实力企业及投资者,通过产品类型多元化、办公及酒店式公寓产品的合理配比,提高市场认可度,增强差异化竞争力。

  事实上,杭州在绿地的区域布局中一直具有战略意义,绿地亦不遗余力扩大投资和销售规模。自2012年12月进驻杭州以来,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里,绿地先后在杭投资开发杭州绿地中央广场、杭州华家池1号、胜利河旅游综合体、绿地旭辉城、萧山中心商业步行街、“绿地中心·杭州之门”等6大高端项目,开发类型以现代服务业综合体为主,涵盖超高层、甲级写字楼、大型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和高端住宅,总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300亿元。绿地浙江区域预计今年预销售收入将达80亿元,明年销售目标直指100亿元。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