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高大上"职场并非实力象征 第三方理财产品推介猫腻多

2014年09月16日 08:59    来源: 东方网    

  据《新闻晨报》报道,近来在上海的高档写字楼里,出现不少第三方理财机构打着“高收益快回报”产品的旗帜,凭借与知名银行、保险公司的“合作伙伴”关系,诱惑市民参与投资,希望大家对此擦亮眼睛—

  直击:场上火爆场下跑路

  9月7日,家住浦东的童先生拿着落款为某金融单位的邀请函,来到南京路参加一个客户答谢暨理财推介会。

  会场设在一家酒店大堂里,进入会场后,童先生注意到,主办单位为某财富管理公司。在现场的宣传材料上,邀约时落款的金融单位成了主办方的合作单位,同列的还有其他知名的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从现场的桌数和每桌人数来看,该推介会总计人数在400-500人之间,多半是在银行或保险公司购买过各种理财产品的客户。

  主持人表示,宣传单上所列的各大金融机构都是公司的合作单位,近期联手推出了一款收益高,回报快的理财产品。根据主持人的介绍,该产品的收益高达12%。为了鼓励购买,还有现场抽奖环节,奖品有毛毯、电饭煲等。

  过高的收益让童先生不敢轻信提前离开了,但现场购买的热情却十分高涨,在他离场时投影上列的购买总额已经突破千万元。

  无独有偶,孟阿姨两年前也参加过一场类似的产品说明会,会上介绍了一个很好的理财产品,9000元一份,以两个月为投资周期,按周计息,周息10%。不幸的是孟阿姨听信会上所说的高收益,并在连续8周拿到利息后,再次追加。然而不久,公司负责人跑路,别说利息,连本金都没有了。

  面对此类理财推荐会,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识别其中的销售陷阱。陷阱一:“合作单位”是巨头

  合作单位的陷阱在第三方理财公司销售中最常见的一种。不少第三方理财公司为了吸引消费者前来,重金挖角银行或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待他们离职后,利用手中的客户关系,继续打着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名义吸引客户,举办产说会。并在网站或宣传材料上,把这些金融机构都列为合作单位,借机推销自己的产品。事实上,第三方理财是指那些独立的中介理财机构,它们不代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既然不代表银行、保险这些金融机构,又何来合作一说?而银行、保险都有各自的经营范围和业务重点,既不会去代理第三方理财,也不会委托其销售。

  这一做法,无疑是一种侵权和违法行为,投资者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到相关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求证,不要被“合作单位”光环误导。一旦发生风险,这些“合作单位”从法律上来说不负有任何赔偿或给付责任。

  陷阱:“产品收益高获利快”

  现阶段不少第三方理财公司的理财产品往往标榜自己的高收益,获利快,然而这些高收益真能实现么?

  拿上文的产品来说,其承诺收益12%。给基层业务员的提点3%-4%,上一层组织销售人员管理利益1%。办公、运营支持成本以6%的较低标准来算,该公司仅这一产品投资年收益必须高于22%才有正常运转的可能。放眼投资市场,要找到年收益高于22%的项目难如登天,其中风险不言而喻。投资者在选择时,不能被高收益冲昏头脑,单凭一张宣传单页,或者一面之词就贸然购买。陷阱三:“高大上”办公职场

  人靠衣装,公司同样如此,高大上的办公职场往往为品牌增色不少。不少第三方理财公司深谙此理,职场都设在地价和租金最高的中心地带。以此前跑路的帕拉迪公司来说,环球金融中心的职场一夕成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跑路的P2P机构已经有150余家,平均每月六七家。8月18日北京“隆尊资产”跑路,资产规模在35亿元以上,成为近期此类案件中涉案金额最多的一家,其职场同样设在北京最黄金的地段和大楼。

  所以,职场论公司是盲目的。在监管体系尚未健全的背景下,投资者更要学会仔细分辨,认真核实公司的资质,重大投资务必请教专业人士。尤其是老年人,在购买此类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和小辈沟通协商决定,避免出现公司跑路资金泡汤局面。投资收益固然是一方面,资金安全更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