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从毛大庆“看空楼市”说起 2014到底该不该买房?

2014年05月13日 06:4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3日讯(记者 郭晓伟) 4月底,万科公布了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一季度营业收入94.97亿元,同比下跌32.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年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为15.3亿元,同比下跌5.23%。作为行业老大,万科的财报被看成是楼市不振的首要征兆。

  无独有偶。5月2日,坊间传出一篇万科副总裁毛大庆建策沙龙上的发言。流传版本中,毛大庆指出,反腐对楼市影响很大,并引用大量数据证明楼市的下行趋势。毛大庆还“直言”,“北京这个城市太蹊跷,我也搞不太懂!”发言始出,舆论哗然。一时之间,万科看空楼市的报道蜂拥而出。当事方万科这边,对于这顶“看空楼市”的帽子,则是叫苦不迭,连忙解释。

  5月5日,万科公司以总裁郁亮名义紧急对外发出信息称,否认全面看空内地楼市,并称毛大庆言论意在警示楼市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加以防范。期间,毛大庆本人也开口回应,称这只是在预警市场风险。万科和郁亮都没有直接否认网传毛大庆言论的真实性,这一点也让业内纷纷猜测传言却是出自毛大庆之口。

  事情还没就此结束。关于楼市走向的讨论持续发酵,地产大佬也都纷纷入局。“当事人”万科的郁亮表示:“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企业对于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要有充分的认识,积极应对是必要的。”

  对于看空,素有大炮之称的任志强,在分析了一通后说,“无法找到中国泡沫的论据。”此后,更是有媒体报道称,最近在一个讨论会上,任大炮又语出惊人,“2014不买房就需再等30年”。不过,5月8日当天,任志强就否认,“为啥总有人造谣?从境外回京后从未参加过任何论坛等各种与公司内部活动无关的外部讨论。”

  相比之下,在社交媒体上一项很活跃的潘石屹则“精明”的多。关于楼市的走向,此前,潘石屹在博鳌亚洲论坛接受采访时说,“我只说这个影响房价的因素,房价涨和跌,聪明人的话都会自己去做自己的判断。”

  2014到底该不该买房?楼市到底是向左还是向右?你是聪明人么?单纯的大佬对决,似乎并不能决定楼市的走向。对此,中国经济网记者还随机采访了北京的几位市民,大家都是什么想法,一起看看吧。

  毛大庆的“纸牌屋” 警惕还是看空?

  2014年,《纸牌屋》火了,大数据也随之成为炙手可热的名词,在各领域身影不断。

  回到楼市。先把一季度各大房企指标均有下降的事实放到一边,来看看毛大庆这篇“集万千焦点于一身”的“发言稿”。

  发言稿,首先从全国50个城市的楼市情况说起。重点关注50个城市;国家10年43次调控;179份部委以上文件,数据无处不在。房屋供应量,北京是上涨23%;天津上涨环比106%,同比上涨8%;沈阳上涨205%,同比上涨78%;商品房的成交金额,北京下降37%,天津下降35%,青岛下降45%,大连下降40%,济南下降43%,太原下降66%。一涨一降之间,对比十分鲜明。

  “总的状况,商品房的环比供应在大幅上涨,但成交的反弹乏力,库存总量增加,绝大部分城市的存消比在上升,没有真正感受到小阳春的味道。” 分析后,发言稿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对楼市的发展进程上,发言稿也是言之凿凿,“纸牌屋”的味道也越来越浓。千人开工套数,按照竣工口径来看,2009-2011年,年均18.5亿平方,千人的建设套数为12.1套;同期住房人均面积均值为9.05亿平方米,折合801万套,千人套数12,按照竣工口径来看,已触顶;沈阳为49,西安38,贵阳为37;千人年开工套数20——25仍安全,二线城市长期超过30乃至40,需高度警惕。发言稿的结论是,“总的来说,中国商品房新开工已经达到极限。近几年根本看不到有上涨的可能性,除非国家再出台几万亿。”

  接下来,发言稿还关于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谈了谈。2028—2033年,60岁以上的人口3.9—4.4亿;2033年左右,加上2.7亿被抚养人口,约6.7亿被抚养的人口,将真正接近抚养比1:1的状态;2030年GDP靠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不敢想象。藉此,发言稿预言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中国房地产的天花板即将到来。

  整个发言稿极其流畅,虽夹杂大量数据,但即便是门外汉看起来也不显生涩。“信息量很大,毛大庆火了。”一位北京的市民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南京的一位市民则感慨道,“终于有人站出来说实话了。”“有数据证明,很值得一看。”山东一位市民也表示。

  任大炮:2014年不买房再等30年?

  万科一季度营收双跌在前,加上五一期间北京二手房市场交易惨淡,毛大庆的“发言稿”顺理成章数成了万科“唱空楼市”的铁证。万科慌了,便开始辟称“毛大庆意在警惕,而非唱空”。

  “根据毛大庆的风格来说,这篇发言稿很可很是真的。就整个讲话而言,作者对楼市的分析很到位,并且对未来的预判相对准确,说是警惕或者唱空都可以理解。”有人士分析道。

  即便如此,毛大庆的“发言稿”还是引起了轰动。媒体纷纷以毛大庆“唱空”中国楼市为主题,纷纷发文讨论。

  地产圈里另一位大佬看不下去了,素有大炮之称的任志强“果断”站了出来。

  据报道,对于楼市唱空论,任志强不屑一顾。他很肯定的说,中国没有房地产泡沫。

  “美国的房价对家庭收入比仅为4.3,算是房价过高吗?但为什么会出现泡沫破裂?书中认为造成泡沫的原因一是购房的个税减免政策而造成的房价过高;这也许与中国正好相反。二是向低收入家庭提供降低贷款标准的个贷;这与中国也恰恰相反。三是敎育,四是房价未列入CPI,五是限制供给。无法找到中国泡沫的论据。”5月6日,任志强发表在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自己的看法。

  另外,报道称,在此之前,任志强就有类似观点。在他看来,今年房地产销售增速下降,但并不可怕,在城镇化推进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整体形势并不会变。还有媒体报道称,最近在一个讨论会上,任大炮又发出惊人言论称,2014年不买房就需再等30年。

  如此一来,任志强的“2014不买房就再等30年”和万科郁亮的“房地产行业已进入下半场”再成舆论焦点。

  不过,对于公众的这种“误读”,任志强觉得比窦娥还冤,如坐针毡。

  “为啥总有人造谣?从境外回京后从未参加过任何论坛等各种与公司内部活动无关的外部讨论。” 5月8日当天,任志强就对于媒体报道的言论进行了否认。另外,任志强还表示,“许多网站在造谣。但请不要用我的名义。尤其是我已公开辟谣之后!如果你们再不更正和道歉。我将起诉你们。”

  任志强参加的这场讨论会,真假暂不可知。至于起诉网站造谣,更是后话。

  潘石屹:聪明人自己做判断

  说起任大炮,地产圈的另外一个人就不得不提,——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相比任志强的大开大合,这次,潘石屹谨慎的多。

  不久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潘石屹接受了凤凰财经记者权静的采访。

  那一天,权静说要采访我。带我走进了博鳌一家酒店的一个标准间。我:“怎么是客房呢?”她说:“组委会没有提供地方,我们只能借用张维迎的客间”。各个角落都布置好了摄像机和人。我说:“别拍到张维迎的床。”这个视频就是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拍摄的。有几处错误。基本是我原意。请朋友们批评指出。

  俏皮中带着几分诚恳,这就是5月8日潘石屹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的信息。面对记者的提问,潘石屹并没有抛出自己的观点,相反开始“绕起了弯子”。

  潘石屹从土地供应情况、国家的房产税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等方面聊了很多。另外在房产政策方面,潘石屹依然对不动产等级和房产税“念念不忘”。但关于楼市的走向问题,潘石屹“狡黠”的回答,“结论你说,我只说这个影响房价的因素,房价涨和跌,聪明人的话都会自己去做自己的判断。”

  “我们不看好中国的住宅市场,今天不看好,过去的几年时间不看好,我们不光是口头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了,就没有在住宅市场上面,再加大投入。”潘石屹还撂下这么句话。

  此外,在谈到商业地产时,潘石屹也坦诚的承认存在泡沫。“我觉得这个泡沫的话,一般都是开发商自己承担,还没有变成一个社会的泡沫。”潘石屹说。

  2014年到底该不该买房?

  从毛大庆的“发言稿”到郁亮的“进入下半场”,对于楼市前景的隐忧,展露无疑;从任志强的“2014年不买房就需再等30年”到矢口否认,任大炮也并非只为语不惊人死不休;相反,潘石屹的“聪明人自己做判断”,则成了“你懂的”一样的神回复。

  5个月已经过去,2014年楼市将会在剩下的时间里走向何方?到底该不该出手买房?中国经济网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北京市民。

  “买!孩子马上要结婚了,家里房子不够住,刚需嘛!不买不行,再加上现在房价有所下降,二手房降的更厉害。等不及了,买一套。”年逾50的北京市民宋先生告诉记者。

  北京市民邹女士则不以为然。“房价都涨了这么久了。2003到现在11年,北京的房价涨了不止10倍。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不可能一直涨下去的。你看今年,这不是就开始降了么?我个人觉得现在出手还有点早。再等一等吧,应该会再降一点的。”邹女士还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就是不知道国家这方面的政策会是怎样的调整。

  “个人觉得,现在这个舆论风向可信度不高。市场就是这样,比较敏感。房企一般在二季度都是降价走量,单纯的一季度数据和几位大佬的辩论赛说明不了问题。也可能,就这么一炒,二季度各大房企的财报就好看了很多。楼市具体什么走向,我不敢预测。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再观望一下的好,毕竟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而不是房子降价这么简单。”市民臧先生说出了自己观望的理由。

  “最近,楼市降价的新闻还是比较火的。我认为,像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也就基本这样了,不会大起大落。第一,刚需在这,毕竟每年有那么多人来到这些城市。第二,一线城市大幅降价发生的概率很小。我个人嘛,不管楼市如何,暂时都买不起房。”来自某三线城市的北漂族卢先生,则这样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