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200万元门槛被指太贵 “保险系”养老社区或成鸡肋

2014年04月24日 06: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4日讯 (记者 关婧) 近日,泰康人寿在上海的首个养老社区生活体验馆正式开放,成为继位于北京的泰康之家启动后的第二个正式“落地”的养老社区项目。

  随着我国正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一向嗅觉敏锐的保险公司早已将目光瞄准了养老市场这块大蛋糕。泰康人寿、中国人寿等多家险企纷纷“试水”养老产业,争夺养老社区新市场,其中尤以泰康人寿为行业“急行军”。

  养老社区模式看起来前景无限,但是,其高昂的门槛让很多普通百姓望而却步。以泰康人寿为例,其挂钩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起步价”为200万元,被认为“太贵”。此外,养老社区在中国尚属起步阶段,未来发展模式亦难言明朗。

  200万元门槛成“有钱人的游戏”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泰康人寿所推出的挂钩养老社区的保险产品,是一款高端养老年金产品,缴费起点为200万元人民币,分为趸缴和十年期缴两种。该产品和其他养老产品的最大区别在于,跨过这200万的“门槛”,除了获得相应的保障之外,还可以得到一把入住泰康养老社区的钥匙。

  按其规划方案,养老社区内配套设施完备、服务周到,但高额的保费,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不少普通百姓称其为“有钱人的游戏”。

  值得注意的是,入住养老社区,仅这200万元的保费支出还远远不够。保费支出仅是入住“养老社区”的“门槛”,相当于免除了未来数十年的房屋租金,而入住后的餐费、物业费、卫生费、水电费、护理费等费用仍需要再进行缴纳。

  在泰康人寿的发展规划中,养老社区应当满足“医养结合”,泰康希望在养老社区配置一家具备二级甲等资质的康复医院。纵使泰康有此设想,但根据现行《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务以外的机构。这意味着大多数保险公司暂时还无法无法做到自建医疗机构为养老社区创造足够的软硬件环境,只能通过参股或与医疗机构合作的方式来满足投保人的医疗需求。

  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表示,“养老地产不应该完全是地产,涉及方面很广,是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直到日常起居呵护。”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已经升级成为一个综合体的管理者,比起之前单一的运营模式,如何协调、综合各个模块的平衡发展和良好兼容俨然成为考验管理智慧的重点。资金分配、沟通配合和服务体系将直接影响到住户体验。面对投入与盈利的难题,养老地产又是否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高投入≠高回报“保险系”养老社区或成鸡肋

  对保险公司来说,养老地产投资唯一的不足是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很难做到快速回本。

  即使保险公司建设和运营了养老地产,产品是否能卖得出去是个根本的问题。如果无法保证足够的入住率,维持稳定运营和盈利将变得遥不可及。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随机采访的1000人中只有不到20%的老人愿意离开家庭,进入养老社区生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老年人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既然孩子陪在身边就没有必要进入养老社区、认为这种生活方式使他们丧失了天伦之乐,养老社区和家庭情感的断裂将成为阻碍老年人做出选择的首要因素。

  除去情感因素,200万元的养老门槛让一些普通家庭不得不仰望。不菲的价格将直接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拦路虎,一些经济状况并不优越的家庭恐是无力承担,纵使环境优越也只能望而却步。这也就进一步造成了消费群体的局限性,也许只有一些家境殷实的家庭才能成为最终的受益者。

  养老社区在中国这一领域仍旧在起步阶段几乎是一片空白,并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能够借鉴,更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保险公司这般开足马力圈地,对于随即而来的风险又该如何应对。不仅要承担土地、房产、设备、管理等等环节的巨大开销,还要维持相关运营经费,入住率一旦不理想将造成自负盈亏的巨大压力。这意味着高投入的保险公司所期待的是一场"细水长流的回报"?前期的巨大投入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回应,如若没有强大的资金作为后盾,想要坚持规模运营并具有可观收益并不容易。正所谓,“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养老社区可以说是“鸡肋感”十足。

  近年来众多保险公司在养老社区领域大展身手,在北京、武汉、上海等地为老年人打造了安乐窝。这除了是对公司人力物力财力的考验和比拼,更是新的一轮瓜分市场的大战。老龄化市场这一块巨大蛋糕,是投资者的狼吞虎咽还是无福消受,是盲目前进还是目标清晰,是大受欢迎还是进退维谷,都需要时间和市场来证明。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