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证券分析师的乡愁报告:良田弃耕 楼盘疯狂

2014年02月16日 13:12    来源: 解放日报    

  

  2月15日,旅客在安徽合肥火车站站台赶火车。 新华社发(杨晓原 摄)

  一位证券分析师的“乡愁”报告

  元宵过后,打算外出打工的人们开始和家乡作最后的告别,纷纷返城。回乡团聚,再一次轮回成了300多天之后的盼头。此刻,一份地域横跨十多个省县市农村及二三线城市的“回乡见闻17篇”,被人们当成思乡的凭寄而反复咀嚼。

  一切源自这一年的这一个“乡愁”成为热词的春节,国泰君安证券有色金属行业的一位分析师,做了这件有意义的事。他有心搜集整理了同事知己及散落在各知名BBS上的回乡见闻,从中精选出17篇,试图以更真实的视角和更草根的调研,让你读懂中国。

  记者辗转找到了报告发布者,桑永亮。这位清华男告诉记者,他的初衷,只因国内一线城市的证券公司的研究内容,多集中于上市公司,下到二三线城市或农村“接地气”之作并不多见,偶尔为之,个体的精力难免有限;还因为,看惯了国内外大机构的权威发布和各大统计机构的投资数据,证券分析师们总觉得缺一点基层事实作为支撑,令他们常有底气不足之感。困惑启发思维,为何不利用海量的春节返乡实录,作为分析师们延伸调研的触角,从而使他们对宏观经济大势的判断,得到更多基层鲜活案例的呼应与印证?

  大年初一,分析师给他三位同事电话拜年兼采访,由此构成了“17篇”中的前3篇;他花了3天时间在各知名BBS上搜罗文章,剔除偏激和不靠谱的,加上个人回乡感受,构成了后14篇。2月8日,节后第2个工作日,他在自己的微信号上低调发布,未料引发了投资圈内外的广泛转载。

  被弃耕的良田

  桑永亮的老家在山西晋中市太谷县,此次回乡,他特地去看望住在100公里之外某古城农村的爷爷奶奶。他看到,两位老人已喜迁新居,“农村住房条件变得越来越好,是这个新年所见最令人欣喜的一面”。

  爷爷奶奶是为追求生活品质而盖的这2层楼住房。过去老房子,冬天屋内用火炕取暖,干烧柴,满屋的呛人浓烟。而今新房子,有了客厅、卧室、卫生间等功能划分,冬天集中烧锅炉,各屋的暖气设备全部升格为供暖管道,这已然同北京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接轨了,对此,老两口很是满足。

  但桑永亮发现,这新房并非原地重建,而是另辟新地。细问究竟,原来,这块新增的宅基地,是村里为响应国家关于肉牛紧缺的号召而特地申请并获批的规模化养牛用地。这块地,就在村子边上,曾为农耕用地,不知何故抛荒多年,被批为养牛用地后,桑永亮的爷爷奶奶也受益,分到了其中4亩。

  然而,养牛用地,何以用来盖房?老人笑而不语,桑永亮只能自己琢磨,这 “挂羊头卖狗肉”,难不成是一部分农村的潜规则?

  他又向村民求解,才知这块获批的土地,一部分留作农民私用,另一部分,村政府先屯着,没准哪天卖给企业。他进一步关注发现,这远非个案,在BBS上有不少网友发帖,描述农村宅基地“变现”事业蓬勃发展,部分村委会收入基本靠卖宅基地维持,尤其是靠近县城或马路的耕地,都能卖出个好价钱,用作商业开发或企业项目用地。

  桑永亮不禁想起,几个月前他曾出差前往华中地区某上市公司调研,该公司为扩大产能而大量征地,当地200亩鱼塘仅用半年时间就被全部填平、硬化,旁观者未免惋惜,因为一旦硬化,就意味着再也无法恢复到良田使用了。

  关键在于,眼看着良田弃耕被用作它途,农民们似乎并不反感。爷爷奶奶告诉桑永亮,土地的产出早已微不足道,因此老两口对种地几乎提不起兴趣,只种些无需灌溉和除虫的玉米、红薯等,原则就一条——怎么省力怎么来。而自家吃的大米、面粉等主粮,都宁愿从市场上购买。

  农民与土地间的依附关系虽渐渐淡薄,对于土地资本化的意识却逐年升温。桑永亮在向其好友电话拜年兼采访时,对方感慨,而今年轻人尽管都在大城市打工,但都热衷于在老家盖楼,且多为两层,主要是老家人觉得可能会被拆迁,故而加盖一层。这位好友的家乡在西部某省的N县交界处,他透露,加盖一层110平方米面积的楼层,费用在4万元左右,假若被拆迁,则按照每平方米900元进行补偿。这显然是笔稳赚不赔、何乐不为的生意。因此,当地农民对土地的征收价格尤其敏感,从乡镇到村的路上,不时出现的残砖断垣,多是村民为赔偿而抢修又被拆除的建筑物。

  楼盘也疯狂

  年轻人忙着在农村盖房,是为拆迁变现,但他们同时又忙着在老家的中心镇乃至县城买楼,以便在一个遥远且不可期的归来之前,先寻好安顿之所。

  这个春节,令桑永亮倍感诧异的是,他老家的亲朋故友,拥有两套房的家庭已占相当比例。

  他揣测,或是农村迎亲嫁娶的门槛正在向城市看齐?他好友的亲戚,20多岁,在北京打工,和女友租住在北京郊区的农民自建房内。去年结婚,丈母娘要求领证前必须有房,准新郎不得不回老家向父母借了20多万元,在老家县城买了套房,但空关着。而这对新婚夫妇如今仍然在北京租房打工,至于何时回老家住那新房,仍是未知数。

  他的这一分析,再次在BBS上海量的返乡见闻中得到验证。河北南部某村一位网友吐槽,当地过去结婚,家中正房给新人布置成婚房,父母住偏房。而今,女方结婚前往往要求一整套新房,而且是新建的。由于家中宅基地有限,许多人选择到镇上置办一套商品房,每平方米价格在1000元左右,而条件好点的女孩,自然更要端着不轻易嫁人,令男方在县城买房,价格多在每平方米3000元。

  但当这一波基于向城市男女结婚条件靠拢的购房需求实现之后,镇与县周边,所见依然是密密麻麻的塔吊,这表明,各地城镇化热情与冲动远未消停。

  桑永亮的一位同事,家乡在内蒙古W市,当地几无工业支撑,对人口集聚的吸引力显然差强人意。然而就在此地,正在建设面积4倍于旧城区的新城,车子在新城中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跑了20分钟,仍能不时看到大批新建住宅区,简直令人闪瞎双眼。

  如此情形,在桑永亮老家几乎如出一辙上演,一个挨着一个的新盘,都起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价格每平方米三五千元不等,但一到晚上,亮灯的房间屈指可数。

  至少当前是貌似繁荣的,以致于建筑工尤其吃香,一波一波的农民工从服装厂蜂拥着转战工地。湖北某县一网友观察发现,“包括泥瓦工、室内装修在内的工人,一天收入都在250元以上”;江西鄱阳一网友透露,当地工地收入很高,一年“10万元以上非难事”。

  桑永亮没有想到,他的回乡集锦虽横跨十余省,但在地产大跃进这件事上,却惊人一致,但凡县城,均被工地围绕。继而有网友对家乡当地新盘做一粗略统计后表示费解:“同时开盘在卖的有200多个楼盘,住得下100多万人,而常住人口才40万,不知房子能卖给谁?”

  


(责任编辑: 邢晓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