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窦尔翔:正确认识普惠金融 谨防改革出现"南辕北辙"

2013年11月22日 14:3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普惠金融的几个误区

  作者:窦尔翔

  普惠金融是一种效果描述,即“惠普”,如果达不到“惠普”的程度,还有许多主体和领域得不到金融服务,那就说明金融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普惠金融”,这说明国家在使用一种“效果式”的标准来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进行评价。这说明国家金融改革的决心很大。然而,影响“惠普”的因素实在太多,“惠普”是个理想状态,需要长期努力。但是如果不能对普惠金融有个正确的认识,就会滑入金融改革的误区,“南辕北辙”。连方向都弄错了,还浑然不知地“加速改革”,就会越改越危险。

  第一个误区是“目标低级化”

  “普惠金融”来自于联合国2005宣传小额信贷年时运用的“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一词。人民银行研究局焦谨璞副局长于2006年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这个词。顾名思义,普惠金融指的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但是,可能是受到了提出普惠金融的背景是推动小额信贷的影响,大家基本上认为普惠金融就是为弱势群体、弱势行业、弱势地区服务的。这种观点直观上看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弱势可能并不代表优势和趋势,这样的弱势没有金融支持也罢。比如,一个日落西山的行业自然会被淘汰,当然难以得到金融支持;关心“弱势者”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手段达到,但并非金融的责任和义务,而是政府应当做的。政府可以通过担保、免税和产业支持等其他配套手段达到引导金融为弱者服务的目的;在中国,人们一般将农业、农民、小企业看成是弱者,但是这并不完整。理论上讲,凡是该强而因为缺少金融支持而没有强起来的都是弱者,比如中国的文化产业、科技产业、金融业本身,都是弱者,都需要金融创新!

  第二个误区是“原教旨主义”

  打破垄断,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全会的精髓。但是,金融领域不能崇拜原教旨主义,否则可能给经济发展和国家稳定带来灾难。因为金融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我们的目的,产业的健康发展、经济的繁荣、国民的幸福才是我们的目的。

  比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银行一方面为房地产公司提供融资,另一方面又为购房者提供融资。银行好比赌场,既支持庄家,又支持玩家,房地产市场这个赌场就会火起来。更何况一个没有保护刚需的房地产市场中,房地产投资者挟持房地产消费者拉高需求量,形成高位均衡价格。归根到底房地产是用来住的,当供给量远远大于需求量,或者投资者撤离的时候,房地产金融市场将会产生坏账。日本、美国等这方面的教训惨重的。

  再比如,在银行商业模式过度依赖资产负债业务的条件下,大量民营银行在短期内涌入市场,必然会形成高息揽存的价格战,一旦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小于存款率的时候,金融链条必然随之断裂。当倒闭潮到来的时候,存款准备金制度也不足于弥补储户和金融体系的损失。

  还有,如果放任学生信贷市场自由发展,没有政府、学校和家庭加入其中,银行就会因为学生征信体制不健全而拒绝参与学生信贷。助学贷款制度将比现在大大萎缩。

  如此看来,尽管让金融自由竞争必然会带来活力,但是仅仅依赖金融的自由选择,不是带来某些行业的泡沫,就会造成某些行业的不足。金融改革必须有相应的机制,防止其负面效应的发生。

  第三个误区是“就金融论金融”

  金融改革不仅仅是金融本身的事,还必须有非金融因素的配套。

  仍以房地产金融为例,房地产金融市场本应是一个“周瑜打黄盖”的自由市场,但是国家出台很多关于干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政策措施。比如,最近北京等城市的首付比率提升到70%。但是这种限制首先是反市场的行为,银行只要觉得能承受得起预期风险,首付多少自己说了算。即便不谈是否是反市场的行为,但就调控的结果来看,往往将穷人挡在购房权利之外,富人依然能够得到财富溢价的机会。这是一个加大了不公的行政行为。更有效率的做法不是限制金融主体的自由选择,而是直接对购房权利赋予正确的含义。比如,人均超过80平方者课以重税,房地产市场就会拨乱反正。就这一点来讲,只讲供给管理不讲需求管理可能会带来土地恶炒甚至突破土地红线,隐患重重。

  第四个误区是“目光短浅”

  金融不仅仅天然具有逐利性,也天然具有目光短浅的特点。现在赚钱和未来赚钱,哪怕有相同的现金流,金融也会偏好现在。但是一个需要长期孵化的项目,可能恰恰是一个蓝海。这已经超越了金融的能力,需要投资者自身有长远的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

  仍以教育为例,大家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可能正因为“树人”周期太长,还不如投资“速生林”和“一次性筷子”。个人和家庭因为资金短缺和眼光问题,放弃了长线教育投资,放弃了更大的收益;大部分投资人仅仅将眼光放在房地产、股票等短期投资对象上,而放弃了人这样的投资对象。但是许多明星经纪人却在特技人才的培养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国家没有采取有效的机制对人才培养进行长效投资,导致中国成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才流失大国。

  如果投资者具有创新性思维,不要惧怕投资周期的长远,善于冒风险而又敢于管理风险,那么改变的不仅仅是投资者的投资结构、学生的未来,也将改变一个国家的未来。因为与这种投资特征相呼应的正式权益类金融工具。事实上,国内外已经展开了对权益类学生金融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投资于学生的未来,相信这种长远的目光必将给个人和国家带来长久的财富和繁荣。(作者窦尔翔 现任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金融信息工程系教授)


(责任编辑: 华青剑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