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几起几落成交日衰 B股的前世今生

2013年04月15日 15:17   来源:科学时报   

    B股,对大多数内地股市投资者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每天就在身边交易;陌生,是因为要用美元或港币买卖,进入有门槛。如今,这一曾经辉煌过的市场已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一些市场人士眼中的“僵尸市场”。

    吸引外资的制度创新

    B股,一度被称作“20世纪90年代全球资本市场上的制度性创举”。

    1991年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了《上海市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办法》,又在1991年12月5日与深圳市政府联合发布了《深圳市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在中央的许可下,上海和深圳两地开始了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试点。

    紧接着,1991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发布了《上海市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991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发布了《深圳市人民币特种股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由此,B股发行上市的进程正式启动。

    1991年10月31日,中国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1600万股B股,拉开了中国股份制企业发行B股的序幕。1992年2月21日,电真空B作为中国首只B股登陆上交所,2月28日,深南玻B成为深交所首只B股。从1992年到1997年的6年间,B股市场每年以十几家的速度增长。其中,1993年,上市的B股创下了22家的历史纪录。截至1997年底,挂牌的B股达到了101家。

    几起几落成交日衰

    在B股市场建立的最初两年中,曾一度成为全球表现最佳的市场之一。回顾21年的交易轨迹,大致可归纳出五次行情(以下皆以上证B股为例)。

    第一次行情发生于1992年10月~1993年12月。当时,B股市场只有真空B、二纺B等数只上市股票。部分先知先觉的投资者进入这个迷你市场,上证B股指数一度冲上100点。1994年以后,股指大幅下落,1995年时跌到了50点以下。

    第二次行情发生在1996年11月~1997年5月。随着A股市场趋暖,B股市场投资价值凸现,部分投资者进入市场,以新上市的金桥B、陆家B、大众B等地产、公用事业股作为主要炒作对象,指数涨到99点,涨幅超过100%。而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逐渐蔓延,周边股市纷纷大跌,波及B股市场,加上国内管理层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严格控制国内外汇进入B股市场,从而使B股市场大幅失血。海外基金更是为了保全资产不计成本斩仓离场,加剧了B股市场的跌势。B股股指在1999年3月创下了历史最低点——21.24点。

    第三次行情发生在2000年5月~2001年5月。随着经济环境回暖,加上国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步伐明显加快,受到重创的B股市场展开了修复行情。而在2001年2月19日证监会发布了有关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市场的决定后,更是确定了上涨势头。在停市4天后的2月28日,也是对境内居民首个开放日,B股无量涨停。涨停一直持续到3月5日。从3月6日涨停板被打开,到5月31日,大量涌入的资金令B股爆发井喷行情。短短3个月时间,股指从80点涨到了241点,涨幅超过200%。不过,按照证监会、外管局2月22日发布的《关于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内上市外资股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2月19日后存入境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现钞存款,以及从境外汇入的外汇资金要等到6月1日方可进场。结果6月1日以后,已经赚得盆满钵满的先进场者大肆减持,6月1日后入市的境内投资者几乎全线被套,上演了一幕“套牢全中国、解放全世界”的惨剧。自此,B股市场再次陷入调整,到2005年7月,重新跌回到了50点。

    第四次行情发生在2006年1月~2007年10月。受A股气势如虹的涨势带动,加上A、B股将合并的传闻乱飞,B股从2006年初的60点起步,到2007年10月涨至历史最高点394.21点,涨幅超过550%。经过这波行情,2001年入市的境内投资者总算解套了。随后,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将B股打到了2008年10月的86点。

    第五次行情发生在2008年11月~2011年4月。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A/B股溢价率从最低时的不足50%升至150%,众多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始增持B股。加上2008年股改告一段落后,尽快解决B股的呼声不断响起,2009年国际板又慢慢浮出水面,A、B股可能合并的传闻甚嚣尘上。于是,B股的走势开始与疲弱的A股背离,走出了一波真正属于B股的强势行情。两年半时间里,从86点涨到了329点,涨幅高达280%。随后的下跌行情,最低不过跌到2012年7月的195点。

    从2012年12月14日,指数拉开了“十五连阳”的凌厉升势。从222点起步,至今年2月18日最高涨到288点,累计涨幅近三成。B股的“转板”行情似乎拉开了帷幕。

    尽管B股市场不断出现投资高潮,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参与者寥寥,成交量不断萎缩,B股已沦为一个“鸡肋”市场。

    功能丧失沦为“鸡肋”

    B股之所以沦为“鸡肋”市场,与政策变化密切相关,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步向前推进的必然。

    一方面,在上海和深圳两地探索通过证券市场吸引外资的同时,中央也在不断拓宽外资投资中国的途径。

    就在B股市场起步后不久,中央开始推动优秀大中型国有企业到海外直接上市。1993年6月青岛啤酒在香港招股,7月15日正式上市,成为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H股的国有企业。此后,1994年8月,《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实施,中国企业开始在纽约、新加坡、伦敦等证券市场发行上市。随着1997年H股、红筹股等大量发行上市,B股市场为内地企业筹集外资的功能大大减弱。1998年之后,B股市场的发展骤然减速。2000年10月ST雷伊B在深交所上市后,B股市场便再没有新股发行上市。虽然2003年有上工B等极少数公司进行过定向增发,但只是孤立的个案,市场融资功能几近丧失。

    据有关统计,从1991年到2000年,共有114家上市公司发行B股,募集资金大约206.89亿元。目前,尚有106只B股在交易,两市各有53只。

    另一方面,随着2002年11月5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QFII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更便捷的途径,大量的A股更是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

    随着大批境内散户投资者涌入、境外投资者抛售离场,B股市场沦为了境内投资者的另一个市场。而交易规则的限制,使其对境内投资者并无吸引力,投资功能几乎丧失。

    总之,目前B股市场既无融资功能,又无投资功能,作为历史遗留问题,亟待妥善解决。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