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人民银行与新西兰储备银行在北京签署了金额为25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协议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已签9个本币互换协议 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签署的第九个本币互换协议。至此我国央行共计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冰岛、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已达8285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可能成储备货币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教授分析了人民币将来成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可能。他介绍,2002年,马来西亚就跟中国探讨是否可以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先后与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定。他认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应该说可能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丁志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方向是储备货币多元化,未来,不仅过去发达国家货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也会进入储备管理者的视野,如南非的南特、巴西的雷亚尔、俄罗斯的卢布都在一定领域内被看好。
完全国际化需15年 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上周六称,中国可能需要至少15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人民币完全国际化的目标。戴相龙称,目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但是美国政府必须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规模降至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他称,要想完全国际化,人民币必须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同时必须在国际储备货币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如8%或10%。
名词解释·货币互换 所谓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是指两笔金额相同、期限相同、计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货币不同的债务资金之间的调换,同时也进行不同利息额的货币调换。简单来说,货币互换是不同货币债务间的调换。货币互换双方互换的是货币,它们之间各自的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改变。初次互换的汇率以协定的即期汇率计算。货币互换的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