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整体上市不是“纸牌屋”

2016年06月15日 08:58    来源: 金融投资报    

  那么多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知名机构豪赌一汽整体上市,这里面难道就没有一点非理性,没有一点什么需要自我反省之处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一汽股份原计划5年内解决其与子公司一汽轿车、一汽夏利同业竞争的承诺无法履行将再延期3年的公告激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弹。众多被套机构一边慌不择路地夺路而逃,一边怒不可遏地谴责一汽的失信行为。笔者尽管很愿意理解和支持投资者对一汽大股东背诺失信行为的声讨和追责,但与此同时却也不能不对问题的另一面提出一种也许不无另类的疑问:那么多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知名机构如此豪赌一汽整体上市。这里面难道就没有一点非理性,没有一点什么需要自我反省之处吗?

  其实,一汽集团做了13年的整体上市梦,至今也只是搭了一个似乎有点用其实却一点都没能管用的操作平台。而一汽股份嚷嚷了五六年的消除同业竞争口号,至今除了口头上没松口实际行动上却一次又一次地一再失信于市场。在笔者看来,这里面除了存在一个如何兑现承诺的诚信问题之外,不能不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更多地归结于股权结构问题、内部管理问题以及体制性方面的问题。

  复杂的股权结构无疑是上述承诺难以顺利兑现的原因之一,一汽大众的股权调整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一汽股份虽然涵盖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一汽解放、一汽轿车、一汽夏利等众多整车和核心零部件资源,但是其中58%的整车销售和主要利润来源均来自一汽大众和一汽丰田,其他子公司的利润贡献很小。随着一汽大众的持续发展,大众汽车也多次表示有增股一汽大众的愿望。然而2015年9月,受“尾气门”事件的影响,大众汽车集团财务陷入困境。其2015年报显示,营业亏损额达40.69亿欧元,净亏损55.15亿欧元,其中,“尾气门”所造成的开支为162亿欧元(接近人民币1200亿元)。巨额财政危机让大众集团不得不暂时搁置对一汽大众的增资计划。2015年11月,大众汽车集团总裁兼CEO海兹曼曾表示,“基于财政方面的考虑,我们决定推迟对一汽大众的增股,时间是2~3年。”这也正是一汽股份内部经营方面所承受的压力。自顾不暇的一汽股份一时之间没能顾得上考虑如何解决下属子公司同业竞争的问题,这显然并不是不可理解的。

  人们注意到,在一汽的公告里,还有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监管部门的要求下,做出了五年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弦外之音,就是说,如果不是“在监管部门的要求下”,当初的一汽从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量,恐怕未必有可能会如此轻率或轻易地做出这种作茧自缚的承诺。同样的道理,在明知一汽走向整体上市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许多一时之间还难以解决的具体问题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机构甚至知名投资机构却如此趋之若鹜地把宝押在一厢情愿的所谓不可撤销承诺上,而一点也不去更理性地审视一下这些具体承诺的实际可行性,也可以说是没有道理的。否则,就只有一个字可以解释,那就是“赌”。在证券市场发生如此巨大的波动的情况下,机构赌一把也许无伤大雅,而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一汽又怎么有可能将这么大一摊子的国有资产押宝在“赌”字上呢?在不改变解决同业竞争之初衷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重新审视和选择资本运作的窗口期,从长计议应该说未必是失信,而恰恰正是一个有理性的国企掌舵者负责任的具体表现。

  仔细观察机构押宝一汽的时间,不仅跟国资委对整体上市表态的明朗化和高调化有着相当紧密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徐建一窝案的东窗事发也是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不妨可以说,也许正是徐建一们的败露,才格外地激发了机构们赌一把的信心和勇气。这也就是说,整体上市在机构的眼里,或充其量不过是权谋之争的纸牌屋,而他们所赌的与其说企业整体上市后的前途,还不如说是升值套现的投机空间。不过,当中国经济运行整体上将在一定阶段维持一个L型的走势,而不再有可能像此前那样保持持续高增长态势的情况下,以央企为主体的国企是不是还有可能千篇一律地以整体上市唯一正确的统一选择,甚至作为不可撤销的承诺,其实应该是值得商榷的。在这方面,一汽这13年来的实践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佐证即使不妨另作别论,总体上的国企改革这么些年来在这方面的举步维艰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然,就目前的有关规定而言,笔者无意也没有必要反对就一汽解决同业竞争的失诺表现进行追责。不过,在笔者看来,机构即使有可能以不可撤销承诺的形式逻辑告赢一汽,也不等于其押宝一汽或别的什么央企国企整体上市的赌局有任何现实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毕竟,整体上市是一种理性市场行为,而不是充满权谋争斗潜规则的纸牌屋。任何的投资行为,有了理性,步步生金,离开理性,寸步难行。这也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对于嗜赌如命的机构来说,小赌怡情大赌伤身的教训,是永远也不能忘记也不该忘记的。而对于市场的众多投资者来说,盲目跟随机构去赌什么不可撤销承诺所带来的投机机遇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在当前的L型大趋势下,只有认真审视整体上市的可行性,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投资行为更理性,更明智,也更切合实际。财经人士 黄湘源


(责任编辑: 马欣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