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员:3月11日9:00,中国经济网将邀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村委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做客“中经在线访谈”栏目,就城镇化和三农问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本次访谈将由中国经济网与腾讯网联合直播,敬请关注! 
  [03-07 17:40]

直播员:访谈开始。
  [03-11 09:00]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经在线访谈”2011聚焦两会特别节目。本期节目由中国经济网和腾讯网联合播出。今天做客节目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村委委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您好,张代表。
  [03-11 09:06]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城镇化和三农问题”。在三农领域,您觉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亮点?
  [03-11 09:08]

张晓山:主持人好,非常高兴在这里进行访谈。
  [03-11 09:08]

张晓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我们人均占有水资源的量比较少,就是人多、地少、水缺,这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瓶颈。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我们的欠账还比较多。坦率来讲,很多情况下是吃老本,吃的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当时用大量的劳动代价兴修的水库、搞农田基本建设,农民焕发了生产积极性,创造了农业发展的奇迹。
  [03-11 09:09]

主持人:2011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也是连续7年关注三农。其中有一个总目标,就是力争通过5-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在您看来,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03-11 09:09]

张晓山:原来我们讲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到去年十七届五中全会讲到,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次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讲到工业化、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方向。我有比较深的体会。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得更清楚。
  [03-11 09:09]

张晓山:2007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时的文件提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组织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中央1号文件对现代农业的概括比较全面。现代农业本身涉及到生产力,农业的物质基础,涉及到生产关系,就是我们讲的现在的经济组织、组织形式、制度等。涉及到经济基础,涉及到上层建筑。现代农业发展是很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制度各方面。
  [03-11 09:11]

主持人: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尽快加强现代化农业建设。如何定义现代化农业、科技农业?目前离这个概念的距离还有多远?
  [03-11 09:11]

张晓山:到现在,这些年来的水利建设欠账比较多,濒危水库比较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又出现了新的情况。过去很多水利建设靠农民工来筹工筹劳,我们叫两工。取消农业社之后,两工也取消了,根据水利部的有关资料,按一个工20块钱,这是非常保守的估计,每年将减少1500亿的投入。意味着这些年来很多的水利投入是欠缺的,是亏空的。现在我们遇到旱灾、涝灾,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比较差,水利的基础比较薄弱。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家的根本。<BR><BR>&nbsp;&nbsp;&nbsp;&nbsp;我们讲到水利的公益性,这次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今年1号文件的重点。就是在三农政策框架已经明确的基础上,要着重找出一些突破口,弥补我们的短板,薄弱环节。我是这样理解的。
  [03-11 09:11]

张晓山:离现代农业的差距有多大?中国的国土广袤,而且农业发展具有多样性,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在沿海地区或者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现代农业已经具备基本雏形,从物质基础到生产关系,到经济组织形式,而且在某些方面已经做得不错。有些地方的农业正在起步和发展中,有的地方可能还是传统农业,而很多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可能还是刀耕火种,或者是处在原始农业状态。
  [03-11 09:12]

张晓山:笼统来讲,和现代农业的差距有多大,这个情况不好说。只能说中国现在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阶段,有的地区差距比较小,有的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
  [03-11 09:15]

张晓山: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要跟城镇化同步。过去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就是工业发展了,但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情况比较差。一个现代强国,不可能占人口大多数的还是农业人口,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比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占经济的比重会降低,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全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大势所趋。只有这样,农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BR><BR>&nbsp;&nbsp;&nbsp;&nbsp;城市发展之后,内需将会扩大,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意味着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转型,从农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大国,很多人口转移到城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的格局。
  [03-11 09:16]

主持人:也就是说区域性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规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推进城镇化发展。您觉得中国发展城镇化的意义在哪些方面?
  [03-11 09:16]

张晓山:国外讲城市化,我们讲城镇化。为什么中国讲城镇化,而不是讲城市化呢?这个问题我们和国外的界定不一样。国外有些国家,比如人口5000人以上,这就是一个城市。我们有大型、中型、小型城市,有建制镇,建制镇有一定的标准,要达到人口多少、非农人口多少,才能成为建制镇。我们的情况是大中小城市并举。
  [03-11 09:17]

主持人:说到城镇化,“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应该如何定义和理解?
  [03-11 09:17]

主持人:政府部门对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非常关注。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使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发现,在中国城镇化的前三十年,过多地注重了数量和空间格局,似乎有一些忽略了质量。在下一个阶段,应该如何来发展?
  [03-11 09:21]

张晓山:我们对小城镇建设的着力更多,我们要考虑,到底以大中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市为主呢?国内的专家、学者和经济工作者有不同的观点。我想,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就是根据不同情况来发展。
  [03-11 09:21]

张晓山:我们认为这种城镇化是不完全的城镇化,或者是伪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1990-2000年,土地城镇化远远快于人口的城镇化。不断地扩张城市,发展工业园区。现在我们提到,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我个人理解,不在于提高城镇化人口数量,而是要把一些真正转移出去的,已经在城市有稳定就业机会,也有稳定收入的一部分农村人口和他们的家属,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让他们享受与城市人口同样的待遇,包括就业、养老、失业、子女入学,使他们安居乐业。把他们和农村的脐带真正砍断以后,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城镇人口。<BR><BR>&nbsp;&nbsp;&nbsp;&nbsp;进行城镇化,我们不应该只发展土地,而是要注重内涵式发展。现在我们的扩张还是粗放式的,我们应该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单位面积有更多的产出,根据城镇的多样化,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03-11 09:22]

张晓山:你理解得很对。因为很长时间以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在2000年以前,有一段时间我们的城镇化率只有30%多一点,第二年就上升到35%。,并不是一年增加了这么多的城市人口,而是统计口径有所变化,我们把在城镇工作半年以上的人口都算作城市人口。这个城镇化包括了几千万的流动人口,或者是农村到城市里来打工的人。统计口径把他们算作城市人口,但他们是流动性的,他们没有被纳入到城市保障网络,他还是农村户口,还有宅基地,过年过节的时候就回去了,是属于流动性的,两栖类的人口。
  [03-11 09:22]

主持人:现在有些观点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太快了,有点超前了。是不是由于这个原因?
  [03-11 09:23]

张晓山:农民工到城市工作,为城市积累了财富,做出了贡献。为什么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感觉不方便呢?因为很多从事服务业的人都回家了。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了贡献,但他们没有享受到应得的待遇和应有的权利。这种情况下,权利和贡献不对等,使他们始终是摇摆的,不能真正融入城市。这样的话,农业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也缺少必要的条件。
  [03-11 09:23]

主持人:您说这个概念是不是就是在讲,农民工在城里忙活很多年,但并没有真正地融入一座城市?
  [03-11 09:23]

张晓山:我们关注数字很好,但是我们更要关注数字背后的本质东西。
  [03-11 09:24]

主持人:就是我们不能只关注数字?
  [03-11 09:24]

张晓山:我觉得不是超前,而是质量和水平不够,不是数量的问题。我觉得应该着重于城镇化的内涵,究竟要什么样的城镇化?城镇化最终是不是真正符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最后有助于城乡统筹,增进农民的福祉,消除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最终是要从这个大的方向来判断。
  [03-11 09:24]

张晓山:很多人好像现在是转移出去了,但是“被城镇化”,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在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环境中,往往土地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土地问题是焦点,因为土地问题的背后是利益问题。为什么我们说一些地方不约而同的都搞让农民上楼、赶农民进城,很多地方搞撤乡并镇,或者是缩村让地,有的地方叫千村同地?叫的名称不一样,但本质一样,都是想拿到农民的地。让农民把宅基地腾出来,如果你的地在城郊,马上就可以变成建设用地。如果不在城郊,这个地可以付款,然后增减挂钩,可以使用这个指标。<BR><BR>&nbsp;&nbsp;&nbsp;&nbsp;实际上个别地方政府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招商引资,扩大工业园区,招拍挂,获得一部分土地出让金收益。2010年的土地出让金达到了2.9万亿。我们整个财政收入才8.3万亿,出让金不属于财政收入,而是属于地方政府的收入。
  [03-11 09:25]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在城镇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有些人描述的农民“被上楼”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如何围绕人、地、钱这三个方面进行统筹安排?
  [03-11 09:25]

主持人:说到改革,说到城镇化,我们不得不提一点,那就是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在您看来,户口是不是农民工进城的最大障碍?
  [03-11 09:26]

张晓山: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些村庄因为人口的逐渐减少,村庄逐渐消亡。有些村庄人口集中,将来会形成一个住宅区,但这些都要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我们是要真正发展,尊重人们的福祉。不管是什么方式,通过这样的做法进行城市圈地,如果土地出让金的大部分还是用于城市建设、招商引资,这样做的话地方政府有政绩。这涉及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干部考核机制、竞争机制。<BR><BR>&nbsp;&nbsp;&nbsp;&nbsp;另外就是现有的财税体制,造成地方财力和事权不配套。要干事就要卖地,要卖地就得从农民手里拿地。我认为完全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以农民自愿为原则,最终的出发点是真正能够落实科学发展观。但要找到这些很难,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机制的问题。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全解决的。
  [03-11 09:26]

张晓山:实际上户口是一张纸,关键是在户口上附着的那些福利。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户口意味什么?城市户口有粮票、肉票、点心票,而农村没有。现在这些票没有了,但有城市户口有其他的社会保障。像北京,尤其在北京参考高考,分比较低,让很多外地考生心里非常不平衡。一个优秀的外地考生,他的分在北京只能上二本,但北京的考生就可以上重点。<BR><BR>&nbsp;&nbsp;&nbsp;&nbsp;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附着的福利是不一样的,户口的开放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长期以来的发展,实际上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很多大城市,北、上、广、深等等大城市,把过多的优质资源集中在这些地方。很多地方,虽然有很多资源,但没有优质资源,相对来讲是很畸形的状态。在大城市,就业机会、发展空间就大。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北京不是宜居城市,但还是要来北京?因为北京有发展。这就使大城市的户口非常金贵,因为它意味着发展机会和其他的附着福利。
  [03-11 09:27]

张晓山:在小城镇,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太大的限制,他们的户口没有含金量,到北京就不一样了。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要更多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资源要向基层转移,比如医疗卫生。为什么来北京看病的人这么多?因为好医院、好大夫都集中在北京,疑难的病都要在北京治疗。所以要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样就可以缓解。包括其他的,比如教育,择校问题。要是资源配置更平均一些,就不存在这些问题。通过资源配置的改变,能够使发展格局更加均衡。第二,大城市不可能无限的扩张,北京现在已经超载了。
  [03-11 09:29]

张晓山:城市容纳了人,他的权利和贡献应该对等。现在有些沿海城市,比如深圳搞积分制,包括农民工在内,比如学历、工作年限、缴纳社会保险金的期限,都把它们兑现成分数,到了一个门槛,就可以有机会进入。这个分数代表了给城市做出的贡献,做到一定贡献,就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待遇和权利。就像到国外一样,到国外移民,持有护照,人家不要你,但如果是高科技的专业人才,人家会很欢迎。另外一种是做投资移民。这是经济上的一种现象。很多人为城市做出了贡献,但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03-11 09:30]

主持人:目前在国内,重庆已经率先实施了户籍制度改革。您认为重庆模式在全国是否可以推广?
  [03-11 09:31]

张晓山:另外,对农民来讲,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包括集体林权,落实到人的使用权,按照《物权法》,是属于用地物权,也就是财产权,它不存在跟有些权利的置换,就是农民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我的理解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有权利享受到社会保障。在我们失业的时候,应该能够得到救济,在生病的时候,应该享受医疗服务。这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有的权利。只不过在过去城乡二元结构的时候,没有给农村这样的权利,完全是靠土地。
  [03-11 09:32]

张晓山:农民有“三件衣服”,城市有“五件衣服”,像养老、失业、医疗。要让农民脱掉三件衣服,穿上五件衣服。原来王岐山市长讲过,这个过程需要过渡期。最近我没有进行过调研,我想过渡期是必要的。
  [03-11 09:32]

张晓山:现在我们要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意味着农民也要享受同样的权利。这个权利是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权,和财产权不存在互换的关系。对于财产权用于物权,要在自愿的基础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只要在城市能够落实医疗、教育,他没有后顾之忧,那就好办了。他可以通过市场方式,流转的也好,或者变成股权也好,都可以。绝对不能用强制的方式,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
  [03-11 09:33]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今天来做客我们的节目,围绕城镇化和三农问题进行探讨。我们今天的节目就要接近尾声了,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期节目再会。
  [03-11 09:34]

张晓山:将农民转移到城镇是渐进的过程,享受到权利也是逐步落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农村的宅基地、承包的土地、集体林用地等等权利应该保留,而且应该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有偿的流转。只有这样,农民进退有据,就能顺利平滑地实现过渡。如果进退失据,就会非常危险,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03-11 09:34]

张晓山:谢谢主持人。
  [03-11 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