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网友提问及建言区 直播员:直播开始! [03-12 15:30]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经在线访谈”“2010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系列节目。今天我们的直播会不时地传来阵阵茶香,因为我们请到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俞学文。 [03-12 15:32] 主持人:俞学文,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武义更香有机茶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更香茶叶(销售)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当选“第十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先后获“全国首届‘百姓金口碑’功勋新闻人物”、“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中国茶叶行业年度经济人物”、“创业青年首都贡献奖”、“浙江省科技标兵”、“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 [03-12 15:33] 俞学文: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03-12 15:33] 主持人:欢迎您,俞总,欢迎您来到我们中国经济网。很多网友都非常关注您,因为您的茶叶香。今年两会代表们喝的都是什么茶,您能介绍一下吗? [03-12 15:34] 主持人:我本人也很爱喝茶。但是我发现一个现象,刚才您也会提到。您说在两会当中,很多代表委员,比如人民大会堂会喝绿茶。您用的是绿茶这个词。很多人说到茶的时候会想到,比如像西湖龙井、信阳毛尖。但是如果提到国外的茶,我们马上会想到英国的立顿。这两个提法是不同的。在我们的提法当中,大多是以产地和品类命名的。但是,提到立顿的时候,确实以品牌命名的。我们跟很多网友交流的时候,他们也会有这种感觉,您是怎么看这种现象的? [03-12 15:35] 俞学文:两会当中,各个驻地,都是各个代表团自己解决茶叶。因为全国很多省市都有茶叶,很多代表团都自备,人民大会堂基本以绿茶为主。 [03-12 15:35] 俞学文:在两会召开之际,应该说是南方的绿茶新茶上市的季节,可以说最近这段时间各地都有新茶上市。中国各地都有茶叶品牌,各个省有各个省的品牌,甚至各个县有各个县的品牌。刚刚提到的碧螺春、西湖龙井、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像西湖龙井是属于历史品牌,就是原产地的茶叶品牌,也是地方绿茶的大类,不是说某个企业的品牌,包括信阳毛尖、黄山毛峰都是一样。立顿红茶就不一样了。立顿红茶完全是属于一种企业行为,是企业的品牌。 [03-12 15:36] 俞学文:我们中国茶叶企业的品牌不够突出,品牌的影响力不够。我认为要像立顿这样的品牌能够在全世界能够叫得响,是企业行为,品牌所有制必须是属于企业,而且是明确的。大的区域品牌是地方品牌,在产品质量和对外宣传上,可能是比较分散,好像一盘散沙一样,标准很难制定、品牌也很难打造,都是靠政府宣传,力度有限。 [03-12 15:37]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儿产的茶叶。 [03-12 15:37] 俞学文:它现在也开发了立顿绿茶。地域的历史品牌是属于一个地方的公共的品牌。所以说它不是代表某个企业的品牌。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只是代表一个地方,一个区域,一个大的茶类。 [03-12 15:37] 主持人:比如它除了红茶以外,还有奶茶。 [03-12 15:37] 俞学文:比如说普洱茶或者是铁观音这类茶叶,它是地方茶叶,普洱茶是云南的。为什么普洱茶前些年的价格下滑很厉害,因为价格上涨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利益,就会蜂拥而上,难以控制生产的质量和数量。比如说普洱茶在云南当地,已经有上万家企业从事加工经营,都叫普洱茶。某个企业做的普洱茶,这个品牌就很难以突出。因为茶叶企业目前的实力都比较薄弱,宣传力度不够,政府都侧重去宣传地方的品牌。我们国家的茶叶形势是一盘散沙,福建有福建的,浙江有浙江的,云南有云南的,贵州有贵州的,广西有广西的。各个省又有各个县在打自己的区域品牌。企业又各自打自己的品牌。 [03-12 15:39] 主持人:而且消费者也不好分清,比如像普洱茶、碧螺春,除了业内专家可以分清哪个品牌的好坏以外,我们自己都喝不出来。 [03-12 15:39] 俞学文:难以统一标准。 [03-12 15:40] 主持人:也就是说局面是比较混乱的。 [03-12 15:40] 俞学文:我认为可以说是极不利于茶叶产业做强做大、走向国际。以立顿为例,我们有明显的差距。像我前面提到的,对于公共历史品牌,每个企业也好,每个个人也好,或者每一个区域的地方政府也好,在需要维护这个品牌的时候,需要宣传这个品牌的时候,需要给这个品牌增加科技含量的时候,或者需要给这个品牌升级的时候,标准统一的时候,可能就会相互推让。有利益的时候,大家都一拥而上。这样就会造成品牌走出去的难度,关键是缺乏标准。 [03-12 15:41] 主持人:在这种比较混乱的状态下,也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和企业之间的竞争。 [03-12 15:41] 俞学文:应该是这样的。去年两会当中我专门做过发言。中国是茶叶的生产大国,而且有五千多年的茶文化,茶叶从中国传到了印度斯里兰卡。目前,中国的茶叶面积、总体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实际上我们的效益排名世界第三位。我觉得这是我国茶产业的可悲。去年我说以茶厂业为例,也是中国农业的一面镜子。根据08年的统计数字,立顿红茶年销售总额达到3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茶叶农业总产值的70%多。也就是说,相当于7万个茶厂的总产值。将近7万家茶厂都比不上一家立顿红茶。这是非常遗憾的。 [03-12 15:44] 主持人:单从消费者的印象来看,国内茶叶的品牌,不足以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地方的茶叶好。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我看到一个统计,中国大概有7万家茶厂,平均年生产茶叶20万吨,但总销售额却比不过英国的立顿。据您了解,情况是这样吗? [03-12 15:44] 俞学文:我在去年的报告当中也提过两点意见,在你前面的两个问题提到了中国的茶叶历史品牌很多,各个省都是各自为政的,在市场推广过程当中没有一致性,一段时间可能盛行普洱茶,一段时间可能盛行铁观音,一段时间又盛行红茶,消费者完全是以某个地方的强力宣传为导向,不理智地消费。《神农尝百草》里面记载,并且美国和日本对茶叶进行了科学实验,说明茶有保健功能,是最好的保健饮料,可以防癌、抗辐射、降血脂、降血压等等。要讲究科学饮茶,不同的地方要喝不同的茶叶,不同的季节要喝不同的茶叶,不同的人要喝不同的茶。绿茶是凉性的,红茶是热性的茶,普洱茶是碱性的茶,是属于中性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喝茶是因人而异,这是比较科学的。为什么中国这样的产茶大国都比不上一家立顿红茶?从改革开放开始,一个产茶省、产茶县都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后来民营企业介入之后,它的门槛比较低。 [03-12 15:45] 主持人:您觉得,一方面是消费者没有品牌意识,另一方面是销售额和利润不足。这两方面都反映了什么问题呢? [03-12 15:45] 主持人:也就是说不够规范。 [03-12 15:48] 俞学文:基础条件又比较薄弱。再加上很多历史品牌的传统流传下来。再加上各个地方有不同的茶文化,饮茶的习惯都不一致,茶叶的制作工艺有很大区别,中国现在分六大茶类。 [03-12 15:49] 俞学文:所有的茶叶企业的实力非常薄弱,都是靠自身的原始积累,就是靠一点一滴地销售茶叶,创造利润。因为茶叶本身就是传统农业,不是高科技,不是附加值特别高的产品,也不是虚拟产品,它是看得见,实实在在的东西。靠滚动性的发展,靠原始的积累,要想把茶叶品牌做强做大是很难的。 [03-12 15:51]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就是一盘散沙。下一个问题呢? [03-12 15:51] 俞学文:还有一点是中国的传统产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要有针对性,在银行贷款方面要有突破性。现在重要企业,特别是农业企业贷款很难。贷款难导致农业企业发展难。因为农业企业的固定资产比较薄弱,在银行评估完以后,比如资产评估1亿,最多只能贷款5000万。农业企业的原始积累本身就比较薄弱,滚动发展就比较缓慢。没有资金就谈不上科技创新。茶叶要做强做大,也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进行深加工和提炼,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标准体系。 [03-12 15:52] 主持人:首先是资金的支持。 [03-12 15:52] 俞学文:是的。现在很多茶叶企业满足于现状,反正就是小富即安这种心理,能够养家糊口,能够过日子就行,也不愿意强强联合。我们茶叶企业要打破一种思想观念,首先要得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使茶叶企业在资金方面有坚强的后盾,扶持茶叶企业做强做大。 [03-12 15:52] 主持人:也就是说现在很多行业内的企业都从事着低附加值的生产和经营,可能就会导致这个问题的出现。 [03-12 15:52] 主持人:您说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是要银行和金融机构或者是社会上的民间资本投入资金,帮助茶企健康发展,或者说有了原始积累以后才能进行技术创新。第二是政策上的支持。再一个就是科技创新,比如制定一系列符合国际标准的我们自己的标准。但这三点当中,资金可能是最基础的。 [03-12 15:53] 主持人:刚才我们聊的话题可能稍微有点严肃了。您刚才提到现在有六种茶,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茶叶。我们也想科学饮茶,比如江南地区适合饮什么茶? [03-12 15:54] 俞学文:对,资金是最重要的。 [03-12 15:54] 俞学文:我认为江南这个地方比较适合红茶,因为这里比较潮湿。绿茶是寒性的,凡是寒的东西,都是湿气比较重。 [03-12 15:55] 主持人:绿茶是不是适合北方喝? [03-12 15:56] 主持人:就是哪儿的人都能喝。 [03-12 15:57] 俞学文:乌龙茶是通过半发酵,应该说这个茶叶是中性的。 [03-12 15:57] 主持人:乌龙茶呢? [03-12 15:57] 俞学文:绿茶适合北方干燥的地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也要有所区别。绿茶适合比较胖的人,或者是内热的人,应该喝绿茶比较理想。 [03-12 15:57] 俞学文:中国茶叶解决了资金支持的问题,就可以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制定产业标准,通过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加工,最重要的就是市场营销推广,用比较时尚的,比较符合现代人追求的方式,关键是大力打造品牌的影响力。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农业产业是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年就能扶持一个品牌,通过五年、十年的扶持,可以形成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的品牌。同时,要培养人才。 [03-12 15:58] 主持人:您列举了几个不同的地域,适合喝不同的茶。同样的地域,人的体质不同,也需要喝不同的茶。网友们心里也有底了,以后喝茶的时候会有所选择。中国人爱喝茶,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也越来越爱喝咖啡,比如星巴克,它能不能作为茶企的思路,不仅卖茶,还要往前走一步,往前延伸产业链,使这个产业更好地发展。 [03-12 15:58] 俞学文:乌龙茶也是适合比较胖的人,有减肥的作用。 [03-12 15:58] 俞学文:据我了解,星巴克每年要消耗的咖啡达到几万个货柜。星巴克的成功抓住了现在的时尚,有标准系统,宣传、销售的可复制性非常强,并且有大量资金注入,使其可以迅速向全球铺开。我觉得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去研究、思考,也值得我们学习。 [03-12 15:59] 主持人:它的成功之道在哪儿? [03-12 15:59] 俞学文:星巴克作为全球性的咖啡品牌,西方的营销模式和生产标准一致,以及快捷方便的饮用方式,咖啡的市场很好,在全世界的推广比茶叶做得好,茶叶企业也可以借鉴学习。特别是你提到的星巴克,它在全球的连锁店达到了上万家。 [03-12 15:59] 俞学文:现在中国的茶企业如果想学习星巴克这样的模式来打造茶品牌、推广茶叶,我觉得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做得好的话,茶叶会比咖啡的优势大很多。因为茶的健康作用比咖啡好很多,可以说是世界医学界都公认的。要想做成世界性的品牌,目前还需要民营企业来打造茶叶品牌。 [03-12 16:02] 主持人:您觉得哪类茶叶企业比较有望发展成星巴克这样的模式呢? [03-12 16:02] 俞学文:星巴克的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 [03-12 16:02] 主持人:如果我们想把茶文化做成一个产业,目前需要解决的首先就是您说的基础资金问题。第二就是科技创新。第三需要营销手段。第四,需要可复制的或者说是可以迅速推广的模式。 [03-12 16:02] 俞学文:民营企业有不断创新的激情,通过体制改革,只有民营企业能够冲出去。 [03-12 16:03] 主持人:我们现在就把希望寄托在民营企业的身上。您是一个民营企业家。 [03-12 16:03] 主持人:您是民营企业家,这些年来,大家对民营企业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国家也出台了很多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您怎么看这些年来民营企业政策的变化? [03-12 16:06]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国家出台很多政策,这些政策是好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比如现在一个流行词就是“玻璃门”。明明看到摆在那里,伸手去拿,可是中间就挡着一扇门。这也是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03-12 16:07] 俞学文:虽然中央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都是强有力的,但是我认为还存在不足。在开会当中很多代表提到,作为中国的企业,能够走出世界,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一个国家的发展,企业就是在自己国家内部竞争,不会给国家的强大带来多大作用。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多的外汇,对我们国家的强大是有作用的。 [03-12 16:07] 主持人:很多人也认识到这一点。 [03-12 16:07] 俞学文:这些年来党中央很重视民营企业,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反复强调要加强,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去年,我参加了第十二次常委会,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报告中提到,民营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说是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充分认可,也认识到民营企业的后劲。民营企业解决了80%的就业问题,对GDP的增长起到重要作用。民营企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它的后劲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好。 [03-12 16:07] 俞学文:目前,国有企业还是靠资源和垄断,管理效率比较低、浪费比较大,民营企业的发展机制是比较科学的。现在各级政府要打破这种思想观念。在去年常委会审议当中,我也听到很多代表的激烈言论,不能说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公有制企业也好,非公有制企业也好,这个企业都是属于国家的,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手心手背都是肉,就不应该分成非公有制和公有制。所以,首先要打破这些观念。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扶持上要一视同仁,要平等对待,这种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 [03-12 16:08] 俞学文:我觉得“玻璃门”的比喻是非常恰当的。现在就是思想上的认识。党中央不断提出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所谓玻璃门就是看得见、听得见,但是摸不着、拿不到。在总理的报告当中反复强调要转型升级。经济的结构要转型升级,科技要转型升级,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思想的转型升级。思想观念不转型升级,其他的转型升级都会受到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部门,去年金融危机情况下,很多人讲国进民退,让民营企业有所恐慌,让民营企业失去信心。以前大家说民营企业要大力发展,国有企业要退出。后来又说要国进民退,让民营企业失去了信心。我认为民营企业要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虽然我们的企业现在很大,但是大而不强,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 [03-12 16:08] 俞学文:第三,民营企业也要有社会责任感,也要有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感恩之心,努力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能够把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传统的产业打出国门,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 [03-12 16:12] 主持人:希望这个政策能够切实落实到每一个民营企业。 [03-12 16:12] 俞学文:第一个愿望是希望中国的民营企业越做越大,能够为实现强国的复兴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二个愿望是希望好的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而且公平公正地享受到,能够得到支持。 [03-12 16:12] 主持人:其实这个症结是在思想方面,虽然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但是民营经济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各级政府在应对这个问题的思想上要有所转变,对民营经济的帮助会更大一些。我们昨天在采访赛飞亚李总的时候,我请他代表农民说三个愿望。今天我请您代表民营企业说三个愿望,您会选择哪三个愿望呢? [03-12 16:12] 俞学文:首先要以民族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为重,如果没有国家的利益,我相信就没有企业的利益。 [03-12 16:16] 主持人:您能不能总结一下,在您的思想当中,民营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都有哪些? [03-12 16:16] 俞学文:民营企业的素质越来越高,思想境界也越来越进步。有人这样形容民营企业,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我觉得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话,他完全可以停止不干,甚至告老还乡,然后享受生活。现在所有的民营企业都有一种追求,对财富、对经济、对企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地奋斗。据我了解以及自己的体会,我感觉到民营企业家这种奋斗的精神,这种执着的追求,还是带着一种责任,辛辛苦苦把企业做大,带着一批员工共同致富,他自己得到财富之后,也不忍心把企业扔掉,抛弃跟着他打拼的人。而且,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在公益事业方面都慷慨解囊。 [03-12 16:16]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一点,我觉得特别好,您说民营企业自身也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看到报道,政协委员刘永好说过一句话。他说,“我始终记得在座谈会上总书记的告诫,‘希望企业家们身上流着道德的血,帮助农民工解决就业、增加收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障’”。现在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承担的很多的社会责任,也一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有很多人也一直在从事慈善事业。您怎么看待民营企业的这种责任呢? [03-12 16:16] 俞学文: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得到员工的支持,特别是我们茶叶企业,都是跟农民打交道,如果不把农民的利益放在主要位置考虑,农民没有利益,他也就不会维护企业的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职工的利益、农民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 [03-12 16:17] 主持人:您认为第二个责任在什么方面? [03-12 16:17] 俞学文:一个家庭是小家,企业是大家共同创业的地方,国家是大家,三者之间是具有连带作用的,国家强盛了,企业也会强盛,企业强大了,企业有效益了,我们这个小家庭也会共同受益。 [03-12 16:17] 主持人: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03-12 16:17] 主持人:您不止一次提到了农民,您是新时代的农民企业家,您曾经对农业投入有过比喻,您说就像“一杯水倒进了沙漠里”。您怎么解释这个观点? [03-12 16:18] 俞学文:这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03-12 16:18] 主持人:要兼顾职工和所在地区的利益。 [03-12 16:18] 俞学文:这也是我在去年两会发言中提到的。现在中央财政确实拿出很多钱来扶持农业生产和三农问题。特别是在农业企业的扶持方面,中央财政拿出很多资金。但是在真正落实的时候,在扶持上还是搞平均,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对扶持的资金进行了平均量化,扶持力度不够,没有重点,就好像水倒进沙漠里,一下被稀释掉了。 [03-12 16:19] 主持人:您建议尽快制定农业投入法,是不是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03-12 16:20] 俞学文:要有一个考评机制,主要对国家级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或者是地方上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性、针对性扶持,形成规模效应。 [03-12 16:20] 主持人:怎么个重点扶持呢? [03-12 16:20] 俞学文:发挥不了规模作用。只有重点性地扶持,才能有规模效应,才能有带动力,让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 [03-12 16:20] 主持人:问题可能出在政策没有针对性,过于平均了。 [03-12 16:20] 俞学文:我认为用法律规范这种行为非常有必要,用法律条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使其不被挪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投入法规已经非常完善。现在农业企业在有些方面,特别是在申报项目的时候,要投入很多精力,要到很多部门沟通。 [03-12 16:21] 主持人:所以说就要用法律规范这种行为。 [03-12 16:21] 俞学文:今年我又递交了建议制定农业投入法议案。我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制定农业投入法,用法律来保障对农业的有效扶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年,中央财政增加了930多亿的扶持资金,对三农的支持是累计增长的,这么大的资金支持,最终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的时间漫长,有些资金不能专款专用,不能得到保障。 [03-12 16:21]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您的建议能够早日得到回应。今年的节目中,跟俞总一起谈了茶文化,一起谈了茶企的发展,也谈了三农问题和民营企业的责任。我们知道俞总还有很多话想跟网友们交流,很多网友也有一些问题想问俞总,可是我们的时间不够了。我们欢迎俞总下次有机会再次作客中国经济网,与网友交流您的观点。这期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03-12 16:23] 俞学文:要去争取,要去介绍企业的情况,要取得他们的认可。如果有了农业投入法,只要我们的标准符合他们的投入范围,不需要企业去追,就会有支持的标准。 [03-12 16:23] 主持人:有了这个法律以后,就很自然而然了,就很顺理成章了。 [03-12 1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