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网友提问及建言区

直播员:直播开始!
  [03-11 09:00]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经在线访谈,2010年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系列访谈节目。本期节目是由中国经济网、中国商用汽车网联合为您呈现。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很多人都熟悉,当然更多人熟悉的是她背后的企业,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王凤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财经学院经济学硕士,2003年任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至今。她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超前的创新能力立足全球市场,把全新的营销理念和现代的管理方式运用于实际工作,带领着长城汽车稳健经营,连续十几年高速增长,实现了从皮卡、SUV到轿车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欢迎您,王总,欢迎您来到我们中国经济网。
  [03-11 09:01]

王凤英:大家好。
  [03-11 09:02]

王凤英:肯定是离不开汽车的,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些方向性的问题,比方说对市场的看法,包括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走向,一些趋势的感想,这些聊得比较多。今天晚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组织了两会汽车界代表的聚会,可能还会谈很多下一个五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一些问题。
  [03-11 09:03]

主持人:王总,我们知道在这届两会当中有很多汽车界的人都来到了会议的现场,您坐的这个位置,昨天来了郑州日产和长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老总,您是我们系列访谈汽车行业接力棒的第三棒。您和这些同行聚在一起的时候,谈论的话题都是什么?
  [03-11 09:03]

主持人:分歧主要集中在哪几方面呢?
  [03-11 09:04]

王凤英:也不能说完全一致,但是大体的方向判断应该是一致的。比如说对未来中国汽车的市场潜力的判断,大体上都是认为相对乐观的,认为中国汽车在下一个五年发展中,也可能是一个百年不遇的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重要的时期有两个方面来表述,一方面是判断市场的消费潜力会非常的好。另一个判断,中国的汽车在下一个五年中在技术和品质方面都会有新的突破,或者说会出现更好的,良好的一个发展态势,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所以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应该说每家企业都有非常大的信心,希望能够做大规模的同时,也做好品牌、做好产品。
  [03-11 09:04]

主持人:对于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您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吗?
  [03-11 09:04]

王凤英:分歧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企业不同的定位或者企业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事实上基于市场的考虑,每家企业确实应该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对产品的定位,市场的定位,我做这一块市场,你做那一块市场,做的和不做的肯定在认知上是不一样的,因为关注度不同。当然还有个别的一种分歧,比方说对新能源汽车到底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给予一种什么样的关注,传统的燃油汽车到底是发展还是不发展,这样的观点在不同的阶段曾经有过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觉得从2009年下半年一直到现在为止,好像这些意见相对来说更加理性。可能统一的相对多一点,争议说一点。
  [03-11 09:05]

王凤英:我们认为中国的汽车企业很多,也有合资的,也有自主品牌的,但是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如果能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靠产品非常优秀的表现,能够赢得消费者更多的信赖,使中国车能够成为一种荣誉,能够成为中国车当中最优秀的一种代表的一种称谓的话,我们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品牌概念,是放在国家的汽车产业背景下,代表了中国自主品牌当中最好的一种品牌的荣誉的称号,我们觉得是最好的。
  [03-11 09:06]

主持人:今年的两会您带着两份沉甸甸的议案来的,我看到了您做的议案非常详细,数据和里面对市场的分析非常到位。其中我注意到“中国车”这个提法,让我们很多网友都觉得非常振奋,请您首先来给我们解释一下“中国车”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
  [03-11 09:06]

王凤英:我觉得现在这个概念肯定还没有完全界定得那么清楚,每个人乍一听到的时候,感觉上认知上不是那么全面,但是我们想的是中国的汽车企业这么多,品牌也这么多,这在全球来说应该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现象。你看很多国家无非是几个品牌,但是中国几十个品牌之多,我们认为正因为中国的汽车企业如此的多,水平也参差不齐,能够贴上中国车这种荣誉标签的,一定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代表了超越现行的一些质量、技术、性能,或者说超越法规的一种标志,就是说可以达到更高的法规,能够在细分市场当中,在品质技术方面都能够做到领先的一些产品,如果能够贴上“中国车”这种荣誉标签的话,我们认为在中国汽车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会有非常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03-11 09:07]

主持人:您跟其他汽车行业的同行提起您的“中国车”概念的时候,他们是一种什么想法,认同您吗?
  [03-11 09:07]

主持人:我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您的“中国车”概念,或者说标签也好,是不是就类似于信得过品牌这一类的产品,性质是一样的?
  [03-11 09:08]

主持人:像您刚才那样的解释,好像从潜意识里您是对自己,或者对长城汽车这个品牌,要求是更高的,好像我们原来考试的时候,学习好的学生希望老师题目出得再难一点,这样就更能体现出自己的水平一样。
  [03-11 09:10]

王凤英:应该差不多,也不完全是,我们认为产品也不完全是品牌就可以涵概所有,信得过品牌是比较笼统的,企业品牌的一个荣誉,但是我们想的是汽车产品,哪一款车可以达到欧盟的法规,或者说已经进入欧美的市场,实现了正规化的销售,就说明这些产品在适应性上来说肯定是高于现有的市场要求。另外一种,我们提倡的是假如说中国的质检部门,发改委委托的机构制订超越现行法规认定的标准,比如说在性能、质量、技术方面,比现在国家正在施行的很多标准更高一个档次的话,谁达到了谁就成为中国车的代表,给予这种荣誉,给予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我们认为这样有利于使很多企业可以追求更高,跟现行的产品区别开来,我认为肯定有这样的作用。
  [03-11 09:10]

王凤英:谁都知道中国的汽车,或者说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是备受关注的,关注这两年是非常火热的,但是从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认知上来说,认为低质低价的非常多。相应来说,中国的产品出口虽然数量越来越大,但是有附加值的出口还是非常的少的份额。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产品要建立品牌,在全球市场去竞争,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或者说也是非常必要的路程,品牌的建设,我们认为可能第一步要改变全球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认知,就是说一定要有好产品给全球的消费者去体验,去消费,逐步才能改变一种形象,认为中国车不仅便宜,也非常好,质量非常好,也很靠得住,技术也有非常好的创新能力,这才有利于打造不同的产品在细分市场的品牌。
  [03-11 09:11]

王凤英:事实上从竞争的角度来说,竞争最大的本质的东西就是制造差异,或者打造核心的竞争力。我们认为不可能说这么多的企业都是齐头并进的发展,一定有跑在前面的,也有落后的,作为国家来说,作为宏观或者产业的调控来说,一只手作为强制性的法规,推着你往前走,你要不走就不行。另一只手应该更好的有拉动作用,鼓励先进,缩短和这些国外品牌的距离,真正和国外市场去竞争,能够建立自己的竞争力,我认为这也应该成为国家鼓励的一个方向。
  [03-11 09:11]

王凤英:汽车作为中国制造最典型的一个类别,可能对中国产品出口具有更多的示范作用,因为毕竟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所以我们认为汽车要在国外市场建立品牌,即使是企业拿多么好的产品去塑造品牌,也离不开国家的背景,现在的共识像日本、德国的制造业有优势,说到手表大家都认为瑞士手表是最可靠的,企业的品牌和国家大的品牌背景是离不开的,所以我们非常关注国家站在汽车产业这样大的环境和背景下,来支持中国汽车企业,优秀的企业走出去,优秀的产品走出去,去建立品牌。如果说国家制订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标志着走出去,有这样标志的就是中国最好的,有代表性的产品,我认为两者之间,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国家的汽车产业的品牌建设,可以说做到双管齐下的一个作用。
  [03-11 09:13]

王凤英:应该是这样的。
  [03-11 09:14]

主持人:其实对企业也是一个激励。
  [03-11 09:14]

王凤英:如果形成这样的格局,中国从一个非常大的制造大国,走向一个制造强国的时候,这个影响力可能会逐步的建立。因为只有有了知名的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得到认可、认同,你才有可能在制造强国的这样趋势上逐步得到认同。
  [03-11 09:15]

王凤英:未来的一个阶段,我们认为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里,很多的中国企业仍然也会实现数量上的出口,正因为如此,也仍然在出口的批量当中,一些产品还会出现像以前的那些事件或者一些问题,或者仍然受到消费者的质疑,这个现象肯定是存在的。也正因为这样水平不一的现象,凡是贴上我们中国车,能够打出中国车的标签,能够代表中国车的,应该先行受到更多的信赖。有些产品是告诉全球,包括我们国内的消费者也一样,告诉这些优秀的产品是有的,优秀的品牌也是有的,中国车正在有不同的路径,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在未来的几年当中也一定有几家优秀企业或者几家优秀品牌,成为全球相对有知名度的品牌。
  [03-11 09:15]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国外的消费者提到中国车的时候也是同样竖起大拇指,不像原来的廉价低质。
  [03-11 09:15]

王凤英:也许有吧,但是我们认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国家如果这样做的话,对品牌品质、创新的高度重视,鼓励在这么庞大的市场,在中国的品牌下,鼓励更优秀的企业成为中国车的代表,具有中国车的荣誉。我认为在鼓励先进,鼓励走向高端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有非常大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也许你说的这种现象可能有吧,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一种保护,实际上是一种靠政策让有能力的,有水平的企业更快去发展,比如说我们现行的政策实行的法规是基于中国的消费现状,更多人够得着,能做到的一种现状出发,制订现行的法规,现行的法规和欧美法规比较起来显然还有一定的距离。
  [03-11 09:16]

主持人:我看到您提的中国车的概念和标准,设定中国车国内市场目标,每年增长幅度10%,直到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实施中国车认证企业目录这样的认证管理体系,我看了以后,我和很多网友都一样会有一种顾虑,这会不会再次掀起像国外对我们的抨击,说你们又贸易保护,标榜自己是什么中国的概念了等等,会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03-11 09:16]

主持人:刚才谈到中国是一个汽车大国,2009年1364万的销量成了世界第一的汽车消费大国,您怎么看这个第一?
  [03-11 09:19]

王凤英: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实行欧美法规呢,主要是国家从全产业的角度来说,从现有的水平,客观现实来出发,制订强制性的法规让大家去执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现有一刀切实行欧美法规,肯定对很多企业来说有巨大的压力,有可能生存不下去。我们认为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另一项政策,或者另一只手去鼓励先进的,跑得更快更好的企业,成为新的中国车代表性的产品或者品牌。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一种保护,实际上只是一种鼓励,就像你刚才说的竞赛项目是一样的,鼓励跑得更快,更高,走得更远,这个作用并没限制现有你达不到的就不行,但是达到更高的可以跑得更快。
  [03-11 09:19]

王凤英:我本人的观点来看,第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给所有的汽车企业带来非常积极的信号,就是说市场的空间,市场的潜力是非常值得关注和相对乐观的,就是说中国的汽车企业发展到二十年之后的今天,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市场的空间和市场的潜力给大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市场平台,这是任何一个企业都特别关注的现实问题。同样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另一方面的启发,我们已经做到了这么大的规模,但是我们在这么大的规模当中,自主品牌所占的份额仍然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份额的情况下,说明我们自主品牌在核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上来说仍然处在相对比较弱的位置,这对汽车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
  [03-11 09:20]

王凤英: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数字,你既然做到了1300多万辆的生产和消费的数字,有多少汽车实现了出口,出口占有多大的比例,出口之后有多少品牌已经引起了全球的特别关注,或者说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了呢,事实上我们的结果是,大量的1300多万辆都是消费在国内,出口虽然是每年以非常大的比例在增长,但是由于出口基数相对小的时候,增长的比例也说明不了什么。
  [03-11 09:21]

王凤英:从出口的产品来看,我们认为附加值都不高也是现实问题,所以在这个数字背后如果理性思考的话,还是仍然有压力的,机会和挑战应该说是同时都需要特别关注的,谁都知道下一个五年中每一家企业都有做大规模的愿望,都有更加挑战性的目标,而且也应该制订挑战性的目标,毕竟是百年不遇的大好机遇,这种挑战是一种品质和品牌,不是数量问题,有钱就可以做到有产能,但是品牌的建设需要更艰苦的路程,品质的提升是全面的一个水平提升的问题,也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认为更加关注,更加意识到的挑战应该是做强势的品牌,做大品牌,不单是做大规模。
  [03-11 09:22]

王凤英:我们的信心基于几个方面的论证,最主要的刚才也提到,对未来几年中国市场的判断,认为是非常难得的一个重要的五年的市场机遇,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就不可能像现在的这种现状,处在一种非常好的发展态势。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数字判断,也许中国的汽车在未来年销量达到2000万辆这样的数字的时候,连续每年递增的速度有可能会放得慢一些,但是在达成两千万辆之前,也可能像1300万,1500万,1800万,这个速度真有可能是有这样的态势。
  [03-11 09:23]

主持人:您这个信心来自哪里?
  [03-11 09:23]

王凤英:我们应该说有信心,值得去挑战。
  [03-11 09:23]

主持人:提到这个量,您提出长城汽车未来五年的销量,实现产能200万辆,销量180万辆,这个目标您有信心达到吗?
  [03-11 09:23]

王凤英:当然作为汽车消费市场来说,最大的关联性市场背景就是中国经济健康的发展,汽车作为大件的消费品来说,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更大的信心,这个信心的来源是对中国经济的一种判断,假如说中国经济能够维持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态势,一种非常稳定的发展态势的话,消费者就可以更有信心来购买汽车这样大件的产品。而且我们从目前对经济的判断,还是认为中国有理由在拉动内需上有更好的一种表现,汽车作为重要的一个市场来说,我们认为可能仍然会保持一个非常乐观的态势。
  [03-11 09:24]

王凤英:第二个问题,对企业自身的判断,我们通过对自己综合实力的论证,我们也请了外面的咨询公司,对长城未来的发展战略做了系统的研究。我们认为长城在资金实力、企业经营的质量,包括我们在产品的战略定位上来说,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在这样的大好机遇下,要快速的发展壮大规模,具备了非常综合的条件,所以我们认为针对国内市场的判断和国际市场的综合判断,长城在未来几年当中要使产能提升到200万辆,这个200万辆包括国内的产能和国外的组装项目,和各种投资项目的产能。使销量也达到接近200万这样一个挑战性的目标,我们认为要大干快上去挑战这样一个目标。我们认为也许现在一年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可能要比以后你做五年还要有成效得多,这就说明机遇的重要性。
  [03-11 09:25]

王凤英:你说得很对,长城所有的发展战略必须遵循的核心原则,这个原则就是长城把建设品牌放在第一位,把发展规模放在第二位。长城的品牌建设思路和计划,长城还是非常希望用品类优势打造品牌优势,长城即使做100多万辆的产品也不可能什么都做,我们把产品分了三大板块,我们有SUV的板块,都可以在今年和明年两年的时间里做到最全,我们预计SUV在未来销量当中达到40%的比例。第二个板块是皮卡板块,这在中国是相对比较小的细分市场,但是由于皮卡的出口占有非常大的领先优势,而且在国外的皮卡市场当中,皮卡也不像在中国有中国这样现行的限制性条件,在海外来说皮卡的竞争力反而高于轿车,我们认为皮卡这个品牌作为长城来说已经成为多年领先的一个品牌,我们一定会打造更加有竞争力的产品,来巩固和维持长城皮卡领先的地位。
  [03-11 09:26]

主持人:您刚才说了咱们不能光谈量,得谈质,您的200万辆产能和180万销售的构成当中,是怎么安排这个产品的?比如说品牌建设方面。
  [03-11 09:26]

王凤英:第三个板块是轿车,下一个五年计划当中,前三年仍然是要完成第一步,在A级轿车领域当中,我们还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做A级车当中品质最好,最高端的一个A级品牌形象。在销量上我们并没有放在第一位,我们认为长城所有的A级轿车在未来两三年仍然有十多款之多,在非常集中的平台上发展了多元化的产品,在销量上来说希望能够一直保持在前三名的数量规模。
  [03-11 09:28]

主持人:轿车这一块针对高端?
  [03-11 09:29]

主持人:您能不能和我们网友说一下,在外国人的心目中中国汽车是什么样的形象?
  [03-11 09:31]

王凤英:轿车占到40%的市场销售份额,皮卡大概占20%。因为达到100多万辆以上的时候,皮卡不会像轿车和SUV这样保持它的增长速度,皮卡可能不会超过20%的增长,15%左右的水平是比较理想了。
  [03-11 09:31]

主持人:这个比例大概多少?
  [03-11 09:31]

王凤英:轿车方面,我们认为轿车是中国最庞大的细分市场,在继续细分的情况下,分ABCD几个级别的轿车,我们长城率先在A级轿车,小排量的轿车领域当中做成高品质的品牌形象。我们下一步也会有B级和C级车,但不是我们主要的定位方向,我们未来两年到三年的时间里,A级汽车占我们所销量的轿车份额会占比更大,我们投入的资源也会相对比较多。
  [03-11 09:31]

王凤英:由于中国很多产品在出口之后,出现“碰撞门”事件,“燃烧”事件,对中国车的出口都产品了不好的影响。我参加过国家商务部关于出口的大会,国家也非常希望控制那些不良的产品出口,因为这些产品出口会影响整体的中国制造的形象,实际上还是在控制上,法规上,在出口的环节控制上,我认为还是没有采取更有效的手段。
  [03-11 09:32]

王凤英:我在国外很多国家曾经做过消费者的调查,我实际上非常喜欢听他们说真话。中国汽车最早在十年八年之前进入国外市场,大家的消费都带有非常多的好奇,认为价格很便宜,去尝试一把的心态很多。近几年已经在逐渐的消费过程当中形成了消费的认知,仍然认为价格不高,但是质量上还是有小毛病,认为还是品质不高,仍然是普遍的认知。在一些特殊性能,比如说安全性,还有一些操控性,可靠性上来说,认为仍然赶不上国外的汽车。
  [03-11 09:32]

主持人:我们谈谈国人心目中的外国车现象,我有一建议,您能不能用长城车的车型,评析一下日本车、美国车、韩国车,是什么样的形象?
  [03-11 09:33]

王凤英:对。
  [03-11 09:33]

主持人:这也是您提出中国车概念的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03-11 09:33]

王凤英:我觉得日本车从大家的认同上来说,还是认为相对来说比较精美,比较细致精美,长城也是非常关注外观内饰,包括外部品质上,从风格上来说比较细腻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特征。美国车就比较豪放,比较粗犷,做工工艺的风格上来说,是完全可以把美国车和日本车区别开来的。韩国车在最近这三两年的快速成功道路上,还是走了一个非常有价格优势的路径,韩国车在价格上,在全球来说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所以现在从规模上来说,有超越日本车的一种趋势。
  [03-11 09:34]

王凤英:应该说汽车对节能环保确实有非常大的压力,应该是有这样的一个现象,汽车消费越多,它毕竟是有排量的,当然影响环境的因素还很多,但是汽车的消费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一个规模中,对环境的影响大家都是知道的,有非常重要影响的。正因为考虑到这种影响,所以中国的汽车更应该有健康的发展方向,国家更应该站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要面对现实,有过渡性的政策,当然也应该有方向性的政策,都是至关重要的。
  [03-11 09:35]

主持人:您的第二份议案是关于建设低碳汽车社会,加大节能环保型、高品质小排量汽车的扶持力度的议案。很多人说汽车就是一个低碳杀手,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03-11 09:35]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加大政策,现在已经有优惠政策了,您认为还不够吗?
  [03-11 09:36]

王凤英:应该说力度和时间都不够。虽然说有,但是这些政策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汽车产业的重要导向来说,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压力下,节能减排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下,如果没有更加有力度的政策,更加有计划性的政策的话,对引导一种方向或者形成一种消费的趋势,都不够力度。去年在2009年的时候,鼓励小排量汽车的消费上制订了消费税减半的政策,实际上这个政策产生两个作用,在拉动内需上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第二个作用是鼓励消费小排量汽车上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03-11 09:37]

王凤英:但是一年的政策作为一个市场的形成来说,应该说是非常不够的,比方说现行的中国的消费者观念就是买大不买小,我有钱能买大的就买大的,为什么为环保埋单呢,我可以不关注,就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第一。但是如果有政策鼓励的时候,他就会考虑要买什么样的车,因为能够享受很多的政策,他有可能就放弃买大车来买小车,这个现象是大大存在的。但是一年之后就取消了,又增长了2.5%,取消之前集中购车和取消之后放慢买车这个现象,我们企业感受是非常深的,因为我们做小排量。一、二月份的时候我们仍然推行了一种策略,为消费者埋单,把2.5%补上,即使只有一两千块钱,但是非常敏感,仍然看好这个政策,这就说明政策的引导非常重要。
  [03-11 09:38]

主持人:现在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政策的时间实施得短,应该加强。
  [03-11 09:39]

王凤英:企业的产品研发需要两到三年的周期,每一款车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如果你没有相对长期的对小排量汽车的鼓励政策,就没有更多人在这个领域当中做更多的投入产品研发。从小排量汽车盈利水平上来说,是最差的一个,是压力最大的一个,它的成本并不低,但是它的售价,一个大车和一个小车的售价差距非常大,如果没有国家鼓励,谁还造那么多小车呢。我们认为连续性,更加长期的鼓励性的政策,对消费者,对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拉动。
  [03-11 09:39]

王凤英:对,鼓励性的政策力度小,去年是消费税减半,今年就变成7.5%,我们认为应该更有细化的鼓励性政策,比如说一制订就是五年的,这五年当中,逐步的减弱,逐步的减小是可能的,本来就是小排量你划了一个大圈,1.6升以下的都减半,你可以制订更加详细的台阶,1.3以下是零,1.5升以下还是5%,1.5升以上可以7.5%,这个台阶可以更加细致,逐渐的变化,逐年变化,集中在小排量,越小越受到鼓励,这是一个技术的方向。作为企业来说,如果1升以下有连续五年十年的鼓励政策,这样小排量的汽车研发就会有更多的投入。
  [03-11 09:40]

主持人:长期鼓励的政策其实还是一个空白。
  [03-11 09:40]

王凤英:它的力度。
  [03-11 09:40]

王凤英:国家政策,传统的燃油动力,鼓励小排量汽车,节能减排直接的减法,大排量就排得多,小排量就排得少,就省油,燃油就更节约,这是直接的减法。现在作为过渡性的传统燃油动力,显然对节能减排有利的情况下,应该受到鼓励。另外一个大的方向,新能源动力的鼓励,如果有一天新能源动力取代了燃油动力,肯定是大家都非常欣慰,也非常好的,这个方向也应该受到非常大的鼓励。但是显然在一个时期,在大规模产业化不具备条件的时候,或者说仍然需要一个时间表的时候,我们消费又不能停止,不能说没有新能源汽车,大家都不买车了,大家都等,消费每年以两三百万辆的规模在增长,一年就有一千多辆的消费规模,如果你不鼓励小排量,大家都去开大车,这就是一个大的问题。
  [03-11 09:41]

主持人:您觉得新能源汽车是不是让汽车变得低碳的根本途径?
  [03-11 09:42]

王凤英:可能是一个根本的途径,因为新能源就是零排放。但是像高清洁的柴油动力,咱们国家也没有对这个技术项目的鼓励,因为中国的柴油可能比较特殊,全球都是比较便宜的,但是国内反而比较贵。但是高清洁的柴油动力在节能环保上也有非常好的作用,小排量也有非常好的作用,汽车上非常先进的燃油动力,在欧洲好多非常先进的这些柴油和汽油发动机,在节油上可以做到百公里四升的燃油,这是非常好的状态了。环保上达到欧五的排放水平,我们认为这是非常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
  [03-11 09:43]

王凤英:新能源动力,因为是一个理想的一种方向,像长城也一样投入了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仍然认为我们应该两个方面都关心,技术问题,创新问题,新能源动力不可忽视,传统的燃油动力如果忽视的话,有一天突然发现中国的汽车核心方面在燃油方面更落后其他的汽车品牌,本来现在不领先,如果忽视了,再耽误很多时间,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不关注的话,某一天可能会更加不利。
  [03-11 09:44]

王凤英:多大的比例我没有算过,确实有炒作的成份在其中,这不难理解,炒作的目的一方面想拿到国家更多的扶持性政策,企业目的不一样。另一方面,如果作为一种品牌扩大影响力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更高调的声音,可能不被关注,怕被忽视了,要引起更多的关注,我们觉得这是不难理解的。在企业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这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理性的看待自己对消费者的承诺,你可以在一个时期里面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大的声音,但是如果说消费者一次被欺骗,第二次又被欺骗的时候,也是双刃剑。我们觉得还是更加理性的,说到就做到是前提。
  [03-11 09:45]

主持人:现在市场上有一些说法,很多业内人士说现在新能源汽车80%是炒作,20%真正有新能源成份在里面,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03-11 09:45]

王凤英:这个时间表目前我还给不出来,很难判断。但是我们认为从技术的创新,从技术途径上来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技术的路径虽然每家都大同小异,现在都有成果,但是实际上它大批量的产业化,不但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不但是一个技术路线的问题,是涉及到整体的社会配套,即使有国家鼓励性的政策,一台车补几万块钱,即使这样,国家从财政上来说,对小排量减半一年都承受不了了。后面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要补,这是一种鼓励,更关键的是成本居高不下,如果不补的话,新能源的汽车,1.5升的小汽车可能卖五六万就可以了,不补贴可能就会卖到十五、六万,成本非常高,这也是消费者买和不买的重要因素。
  [03-11 09:46]

主持人:您说新能源汽车真正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03-11 09:46]

主持人:节目最后我们想问您一个比较轻松一点的问题。您是国内汽车行业唯一一个女当家,您最喜欢的车型是什么?
  [03-11 09:48]

王凤英:消费者一次购买的成本,使得住使不住,可靠性的问题也是一个方面。它的可靠性、成本,还包括动力的技术指标上来说,我能不能像燃油动力这样一加油就跑得很快,满足动力性各种各样的要求,实际上都是很多制约性的因素,大家都知道,包括发电机也一样,发电技术这一块是不是高可靠?大家目前的问题都是共同的。
  [03-11 09:48]

王凤英:让我喜欢的类别,还是SUV,我觉得SUV的类别,在产品特性和技术上来说,往往比轿车要好很多,因为这个品类的特征解决了它的技术一定是更好的,它的路面能力更强,品质要求也会更高,外观上来说也非常有个性。实际上不管男人和女人,我觉得SUV这个品类,就像在国外一样是非常流行的一个类别。我们要开车还是开我们长城的车,开“哈弗”,我们企业有规定,上班的时候开自己的车,试乘试架,而且什么型都要开。
  [03-11 09:49]

主持人:您太谦虚了,谢谢您,王总,也欢迎您经常来中国经济网做客,和网友探讨汽车行业大家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期节目就到这里,再见!
  [03-11 09:51]

王凤英:还是用长城车来形容,就像我们的“炫丽”,比较大众化,还是很一般化,我们大众谁都喜欢,“炫丽”属于家庭买车当中谁都比较喜欢,比较符合大众口味的一种特性,我本人没有什么特别的长项,普普通通的一个人。
  [03-11 09:51]

主持人:如果用一种车型形容您自己,您选哪一种?
  [03-11 09:51]

直播员:本次直播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关注!
  [03-11 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