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证监会召开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12个方面重点任务,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项改革举措纷至沓来,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加速推进。“深改12条”对资本市场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如何看待资本开放、科创板等热点话题,中国经济网近日邀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和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进行权威解读。

  

精彩发言

  • 金融深1度:资本市场新一轮改革加速推进(精华版)

    “深改12条”既是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性部署,同时也是通过深度调研而形成的改革的12条,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未来可能更多的进入到了落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阶段。“深改12条”...

  • “深改12条”对资本市场发展意义深远

    “深改12条”是在金融工作会议以后,贯彻整个金融战略的一个具体的举措,它对发挥好中国资本市场的作用,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尤其是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方面,...

  • 资本市场加速开放带来多重机遇和挑战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服务层面上的开放,另外一个层面是资金的跨境流动。国外的一些机构,带着它的理念,带着它背后所代表的客户资金的特征...

  • 更好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

    科创板的推出,无论是对于中国整个经济转型,还是对于与国外制度的对接,都具有战略意义。不能把定位仅仅局限在增量领域的一个试验田,更多是需要走向存量领域的引领作用。初期不...

  • 以公募基金为切入点 培养市场长期投资理念

    中国资本市场缺乏长期投资者,缺乏长期资金,也缺乏长期投资理念,或者说被证明能赚钱的长期投资理念。要使中国资本市场能够更加关注价值投资,形成中长期价值投资理念,需要多方...

文字实录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中国经济网《金融深1度》,今天我们非常有幸的邀请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陈所长您好,来跟大家打个招呼。

  陈道富: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第二位嘉宾是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刘院长您好。

  刘哲: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那么证监会召开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工作座谈会之后呢,是出台了这个“深改12条”,那么“深改12条”对中国资本市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中国资本市场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陈道富:应该来说“深改12条”是在金融工作会议以后,贯彻整个金融战略的一个具体的举措,那么它对发挥好中国资本市场的作用,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尤其是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方面,具有一个深远的意义,那么它既着眼于长远,长期的制度供给,又着眼于当前资本市场大家关注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针对资本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举措。

  刘  哲:“深改12条”应该放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来认识和体会它的重要的意义,那么它既是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部署,同时呢也是通过深调研而形成的这种改革的12条,那么这标志着其实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总体的方案以及框架已经基本上确定了,那么未来可能更多的进入到了这个落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那么其实我们看“深改12条”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更广、更深和更实,那更广,虽然只有12条,我们看到它涉及到了资本市场的市场环境,还有各个市场的参与主体以及市场监管、市场风险以及大的对外开放的一些市场的方向。所以这恰恰印证了金融资本市场的工作,它并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进行资本市场的改革,它不是单就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需要多措并举的改革。

  那从更深的角度,我们看到其实这一次主要是从坚持问题导向,而且是聚焦了现在金融领域深层次的一些结构性改革的问题,譬如说科技监管能力的提升,像股票质押的一些风险等等,那么关注这些更深层次的,把资本市场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整个资本市场才具有中长期的这种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最后我们看到是更实,大的改革框架确定了之后,未来针对这个12条应该还会出具体的路线图和时间表,那么今后整个资本市场的改革进入了出实招、见实效的一个阶段。

  主持人:那么其实这个“深改12条”从出台到现在已经有1个多月的时间,从9月到现在,那么现在它的这个成效是什么样的呢?

  陈道富:应该来说现在证监会在陆陆续续出台一些细则,那么一方面看到一些科创板的一些制度在其他板块逐步逐步的这种推广和应用,科创板本身其实也获得了市场的追捧和认可,然后在兼并重组等等这些方面,也在做很多的这种细则与规范。我想就是现在除了科创板以外,其他的可能更多的是一个细则和制度逐渐规范的过程,那么它的成效可能需要是从再把细则逐步推出来以后,才能看到它具体的一个成效。

  应该来说这是一个从制度层面,从全方位的制度层面,对中国的资本市场进行一个非常深刻改革的一个过程。那么从原来的注册制,以增加信息披露,然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各种中介整个市场环境方面,执法成本方面都在一步一步的贯彻、落实中央对资本市场的一个诉求,和整个经济对资本市场的一个需求。我觉得是在寻找这两个的接口,它真正体现出来的一个敬畏市场,按照中国的市场规律坚守金融本身的市场的规律相互结合的这样一个过程,敬畏市场,敬畏专业,敬畏法制,四个敬畏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刘院长。

  刘  哲:“深改12条”的效果我觉得应该从短期和长期来看,从长期来看,实际上它是释放了一个全面改革的信号,那么这个对于整个市场预期的引导,对于各个机构如何落实改革举措的一个新的一个意识上的要求,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值得重视和肯定的。

  那么第二个就是从短期来看,我们看陆陆续续出台了很多这种短期的,跟之前可能会有一定区别的一些(措施),譬如扩大改革开放方面,其实我们从这个放宽、证券、银行、保险这些机构的外资准入的一些门槛,都提前了一个时间表,这个其实已经是一个初步的一个成果,那么未来像类似这种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这样的措施,我觉得还会陆陆续续的还会加快出台。

  主持人:其实“深改12条”或多或少都与资本市场的开放相关,那么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的进入,对于我们这个,我们国家的这个资本市场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陈道富:应该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其中会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服务层面上的开放,另外一个层面是资金的跨界流动,那么国外的一些机构,其实是带着它的理念,带着它背后所代表的一些客户资金的一些特征,然后参与到中国的资本市场,所以在总体来看,它有助于中国的这种资本市场多元的投资理念和投资风格,在这个市场里面相互碰撞,能够使这个市场能够有多元的投资理念,多元的投资风格,在多元的过程中,能够推动市场能够有所更加稳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

  当然这个过程,国外海外的一些机构其实也是它会在国际上多个国家,在多个监管规则下,来参与这种金融市场的活动,因此它带有了一些国际的视野,国际的惯例,那么在参与中国的过程中,可能跟中国现有的一些规则或者惯例会产生一些不一致或者碰撞的过程,这种碰撞的过程,这种不一致的过程,其实给中国一个可以借助国际这些机构,它深入参与国际市场以后带来的视角,重新去回过来,来看中国现有的规则和制度,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和机会,让你可以多一双眼睛,多一个机会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制度,可以更好的来完善这个制度。所以这个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说开放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机会,很好的机遇,多元化,然后更多的一个视角,那么更加均衡,或者更加具有潜在稳定性的市场。

  当然挑战也是有的,挑战就会面临就是监管和宏观方面的这两个层面上的一些东西,如何来容纳多元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主体,那么这个过程对监管部门会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需要更加具有包容性,在制度设计上,更加具有灵活性,在坚持自己理念的情况下,更加市场化和法制化,更加包容。

  另外一个其实它在跨境资金这一块,它必然会涉及到跨境资金的流动,因为中国现在不仅仅是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对外开放,还涉及到跨境资金流动,而跨境资金流动,就会对宏观层面上的一些宏观调控和中国的经济稳健带来一定的压力,当然现在中国整个的海外资金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占比还很小,那么中国本身的这种市场具有足够的流动性的吸纳能力,但是它毕竟会给宏观调控和未来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这种更高要求,中国现在最重要的是化危为机,化挑战为最好的机遇,在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来逐步提高自己宏观调控,特别是在开放的、全球化的这样一个背景下,自己的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能力。

  主持人:刘院长您怎么看?

  刘哲:其实对外开放,可以说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双向的,中国有引进来,也有走出去,那么在开外的过程中,有资金进来,也有资金可能要去外面进行一些投资,那么有金融机构进来,同时呢我们的金融机构也会走出去,那么这个过程中,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如果从资金角度上来说的话,那么我们不断融入国际的市场,包括加入一些MSCI的一些指数,短期来看是可以带来一些增量的资金的,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其实可以从中长期的对整个资本市场估值的体系,以及上市公司的这种经营行为的关注点,以及整个资本市场制度的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中国进行资本强国之路的一个可以说是必经之路。

  那么其实我们也同样关注到海外资金进来之后,我们不能只看到增量的资金,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海外资金它的波动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首先它受到国家的金融开放程度的影响,同时它还会受到这个国家资产配制的价值的影响,但是也要看到它也受到一个国家汇率的变化,以及国际的一个投资的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这就会造成很多时候这些风险不是基于中国的风险,而是基于全球或者是其他国家的风险,引起了外资的一个波动。那么我们如何来应对这个方面的挑战,我想这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问题。

  那么机构也是一样的,其实中国机构从来不怕竞争的,乐于参与竞争,但是国外金融机构这样一个开放,尤其是把时间表提前,把幅度放大,那这样的开放其实会给中国的金融机构提出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为什么?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原来所谓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垄断基础上的一个竞争,但是未来是真正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一个大市场的全球范围内的,是来拼业务的一个竞争,譬如说证券公司,它的投行业务,我觉得未来不仅要提高它的业务的硬实力,还要提高它服务的一些软实力,我想这个会逼迫着整个金融机构从被动的这样一个演化、上升、盈利、业务优化的情况,逐渐的演变为主动性的去创新,去开拓,如果你不主动,那你可能就会在这个市场的这种优胜劣汰中,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分化,可能就是走出截然不同的这样的发展的道路。

  所以在整个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值得非常的重视的,那第一个就是对外开放与金融制度的一个关系,那么如果我们从日本也好,韩国也好,他们的金融开放的一个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看的话,尤其在涉及到金融机构和金融账户的一些深层次的开放的时候,是很容易引发一些投机的行为,或者是提升整个金融市场的一个系统性的一个风险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进行这个风险防控,如何让我们的制度能够跟金融开放的步伐是相互匹配的,我觉得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第二个关系就刚才提到的,就是扩大开放和金融风险的关系,其实我们不能单一的认为说,我扩大开放就一定会增加金融风险,但是有一点是必然的,扩大开放一定会增加金融风险的来源和渠道,那么尤其是现在的整个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复杂,而且金融风险一旦爆发,它的波及面,它的传导速度都比原来要快好多,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们如何提高我们的监管能力,我们不能再满足于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我们更多的要把监管前移,要有前瞻性的监管,要有动态的监测性的这种监管,我觉得这个对于今后的扩大开放的当中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其实现在有一个科创板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那么其实在“深改12条”中的第一项也提到了,充分发挥科创板的试验田作用,那么对于科创板这一块,我们后续监管力度的走向是什么样的呢?刘院长。

  刘哲:其实从科创板最开始设立的时候,包括到现在,虽然是出现了一些,譬如说波动比较大,出现了这种先扬后抑的情况,那么有一个我们不可忽视的,不可否认的,会有一定的这种估值比较高的一些情况等等,但是如果我们从业务,从流程,从系统上来看的话,其实还是实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这样一个推出和过渡的,那么如果从一个更宏观的层面来说,科创板的推出,它无论是对于中国整个经济转型,还是对于国外制度的对接,都具有非常战略的意义。

  那么从中国来看,其实中国的金融体系,还停留在一个服务于工业时代的这样一个金融体系,那么过去40年,确实金融体系很好支撑了我们工业化的进程,但是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它没有办法在银行里面通过资产抵押来获取资金,甚至当我们资本市场原有的一些制度对它的盈利要求非常高,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它的盈利模式跟传统的盈利模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这就导致了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是与现在经济转型的这种方向是不契合的,那么科创板从这个角度,为科创企业能够放松它的这个盈利的要求,放松一个上市的门槛,让科创企业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融入到中国资本市场这样一个大潮中,具有非常战略的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就是扩大开放,刚才提到我们要有制度的对接,那么资本市场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的制度和国际是脱节的,那么我们很难提升,我们通过开放也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我们资本市场的吸引力。那么我们制度上一个对接,实际上是非常有利于提升外资的参与度和认可度的。

  那么第三个方面我觉得现在其实已经,我觉得已经到了一个从科创板的注册制,科创板一些先行先试的制度向一些存量市场的这种引领性改革过渡,譬如说我的注册制,我觉得是可以探索将注册制来推广到像创业板这样的一个,首先从这个流程上和这个系统上,可以说现在创业板两个月来推出还是运行非常平稳的,那么从市场的承载力上,我们看到其实科创板和主板的走势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其实这就反映了,其实市场对于科创板的这种关注度,资金的这种追捧的程度其实是非常有潜力的。

  那么其实我觉得科创板它不仅不能把定位仅仅局限在增量领域的一个试验田,那么更多是需要走向存量领域的一个引领的作用,当然在推出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现在创业板的存量改革和科创板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它有存量的一些上市公司,有100多家的在审公司,所以在初期不能采取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像科创板一样就直接上来,那可能还要有一个过渡期,让我们的核准制和注册制有一段时间的并行,这样尽量减少对于市场的一个,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企业的一个制度性的阶段性的冲击和成本。

  主持人:那就基于您刚刚所说的,未来科创板的这个行业范围会不会放开?

  刘哲:其实现在从科创板的上市规则来看的话,其实它已经是相对来说非常宽松了,它可以有营业收入跟市值的组合,可以有净利润和市值的组合,那可以不考虑净利润,直接去考虑市值的组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很多新经济的企业,尤其是科创的企业,其实它都有很大的一个进入的这样一个空间,一个范围,一个池子,关键是我们能不能鼓励这些公司进入,我们进入之后能不能让这些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之后朝着一个真的是科创的这样的方向去发展,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我们现在如何给科创企业进行一个估值,那么也是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你刚才提到了就是科创企业的范围会不会拓宽,其实我们想科创企业,一个是科技企业,一个是创新企业,如果这样简单分拆的话,那么其实我觉得创新的企业,我觉得不仅应该只包括技术的创新,那还应该包括产品的创新,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它运营模式,甚至于管理模式的创新,我觉得其实只要是符合整个经济转型的大方向的这样的,未来可以对中国经济起到支撑作用,引领作用,拉动作用的这样的企业,其实都可以来到资本市场,让大家来,让投资者来选择,让投资者来享受新一轮中国改革的红利。

  主持人:所以说陈所长。科创板对于我们这个原有的资本市场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或者说会给原有的资本市场带来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借鉴呢?

  陈道富:应该来说,科创板其实给原有的资本市场投下了一个石子,形成了一个波澜。科创板的注册制,科创板新的定位,科创板的交易和融资制,它的退市制度,其实都给我们资本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一个制度创新,一个尝试,所以其实对现有的一些板块来说,其实都有点坐不住,大家都想要来尝试注册制,尝试一些新的这种创新。所以我认为说,科创版最大的一个对存量市场来说最大是一个鲶鱼效应,让大家看到,我躺在原有的制度上面是有很大的约束的,有很多限制的,那么科创板把它的很多束缚打开了。我自己想到的就是可以看到科创板的几个创新的东西,其实在现有的存量市场都可以来探索。

  第一个就是科创板定位的问题。科创板的定位跟我们现有的板块的定位是相当不一样的,它真正实现了分层,当然科创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一个是本身它是一个注册制,然后再加上科创,所以它内在的价值寻找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市场的波动,会带来。但是我们过去的市场定位就过于密集,没有实现真正的这种分层,那么在过去的这些市场里面,能不能真正的去实现市场有效的分层或者真正去分层,实现主板市场的一些区分,然后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这是我觉得这是科创板它这种定位给我们提供的一些尝试。

  第二个,我认为说,现在所有的尝试都盯在它的注册制上面,就从原来的这种核准制到了现在的注册制,注册制在以信息披露为主,那么其他板块能不能从实质审批逐步逐步向信息披露为主这样的一个审批,我觉得这个过程,其实都在尝试,我相信这个过程中国能探索出一个适合中国特色的,以信息披露为主的上市的制度,那么当然也创新了很多,包括配售、跟投等等,我觉得在其他板块都可以使用。那么交易制度,其实我觉得科创板提供了一个可以加大这种涨跌幅限制,对流通性的影响,我们都可以进行观察,我觉得这个对其他的制度有很多先行先试的作用。那么包括它的退市制度,我认为在未来的这种集体诉讼制度、退市制度、持续监管,怎么样从实质监管转向形式上的这种信息披露等等持续监管提供了一个探索。

  所以我觉得科创板做了一个,应该来说是一个对监管部门来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非常难的一个过渡,但是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至少在制度创新上面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鲶鱼的尝试。大家可以来看它,可能会有一些波动,但是我觉得在科创板的这种推出的过程中,它很好的克服了科创板加注册制可能带来的巨大波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成功,因为对于科创企业来说,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大家对它看不是那么懂的,如果都看懂了,就不是科创企业了,那么在大家看不懂的情况下,对它的价值和评估和界定就会产生巨大分歧,巨大分歧在价格上就会表现为大幅波动。第二个就是注册制,注册制就是我政府不对它实质内容做一个判断,我只是一个形式,那么这个过程意味着我要把价值判断交给投资者,这个过程没有政府做一个筛选的时候,市场对它的价值认定就可以有更大幅度的波动。

  所以正常情况下,科创板加注册制会带来市场巨大的波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科创板的推出,注册制的实验,市场是相对稳定的,所以说这种尝试,我认为这种创新的一个制度的推出方法,也是我们其他制度在尝试过程中,可以进行学习和借鉴的。

  主持人:“深改12条”当中也强调要求说强化证券基金经营机构长期业绩导向,推进公募基金管理人分类监管,那么随着长期资金的入市和制度的逐步完善,对于我们这个中国资本市场会不会带来一个比较稳定的一个效应呢?

  陈道富: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直是缺乏一个长期投资者,一方面是缺乏长期的资金,另外一个是缺乏一个长期投资的理念,或者说可以被证明能赚钱的长期投资的理念,这两个是在中国资本市场是缺的,而导致这种缺的一部分是比较好解决的,或者说是长期资金,包括社保资金,包括保险的一些基金,包括类似国外这些资金,那么它是跟经济共成长,它的投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跟一般资金不一样的,所以这部分是增量,引入这种长期资金,怎么创设长期资金的问题。

  但是对中国来说更难的一部分是让市场来形成证明可以获利的长期投资理念,其实对于公募资金来说,其实是没有让它短期化的,它是可以做一定长期投资的,但是在我们现有的考核机制和我们现在这种净值排名等等这些机制情况下,基金被逼着证券化和短期化,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反过来来思考我们每日净值排名等等这些背后的考核机制,和我们整个的这种设计,在制度层面,在价值理念上面,引导上面有没有改进的空间。

  那么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资本市场在更深层次上的一个建设问题,我们资本市场的波动更多的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一个短期的政策的波动,还是更多反映福蓉是短期资金面的变化,还是反映我们经济或者企业基本面的变化,如果我们的资本市场的这种变化它的波动更多的是反映企业,上市公司的质量或者说基本面,或者我们经济的基本面的变化,那么这种长期的具有长期理念的投资理念就在这个资本市场上就能够获得很好的回报,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是非常多的。

  引导公募基金去进行一些长期投资,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这个过程也将是一个非常,需要一个不懈努力的一个过程,因为改变这种投资理念,需要用市场证明的方法,需要在市场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来引导文化的改变,如果这种文化价值以及与这个文化价值相关的所有的评价,所有的机制体制都能够作为理性的话,那么中国就有望建立起,能够真正去反映基本面的这样一个资本市场,这样我觉得就具有非常深远的市场建设和未来资本市场的一个作用。

  主持人:那么刘院长您对于这个长期资金入市对A股和基金市场风格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看法?

  刘哲:我觉得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很乐观来看的话,其实你分析这么多年来,A股和美股的市场风格就会发现,很重要一点就是美股它是以中长期的这种机构投资者和中长期的资金为主的,那么中国是以散户的和相对来说交易更为频繁的资金为主的,他们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截然不同的走势,那么如果A股慢慢趋近于美股这样一个资金的结构,我觉得应该会向着更加趋近于国际的这种股市的走势和风格,向这个风格去靠拢。譬如说像A股这么多年以来以来,都是中小股票溢价,那么可能未来慢慢向龙头股票的溢价会越来越明显,市场原来更多的大部分的交易,80%的交易是集中在中小股票上,那以后可能80%的交易仅仅集中在20%的龙头的股票上,它的“二八效应”会越来越明显等等。

  对于一些中小股票,没有价值的一些公司,可能市场的关注度会越来越小,那么如果从市场的波动性来看,像这种中长期的一些资金,它更偏好于中长期的收益,那么预期未来市场的换手率,市场的这种交易率和波动率也会逐渐下降,进而市场也许会走出这种像美股过去10年一样的这种慢牛的一个行情。那么另外从市场关注的角度来说,中长期资金对应的就是中长期的收益,那么关注的也是中长期企业的一个基本面,所以从市场上对于事件的,尤其是政策事件的关注度会逐渐降低,更多的会相信一些企业,无论是出现短期的什么样的阶段性的冲击,他们中长期走好的趋势都不会发生变化,那么一旦这种理念形成,对整个市场的一个风格就会产生一个扭转性的,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影响,当然这个是我们一个非常乐观的一个预期。

  那么接下来从短期来看,这个步骤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我们要看中长资金的占比是多少,那么即使中长资金入市,但是它要经历一个占比从小众,慢慢到差不多平衡,慢慢到占比比较大,那么这个过程中,市场风格肯定还会发生不断的波动。我觉得,最终的结果和这个过程我觉得投资者一定要分清,而且一定要重视过程当中一些可能的这种波动的风险。

  那么第二个,还有一个必须重视的就是中长期资金的这种推出的初衷,和最后的执行会不会发生偏离。如果我们说我们单纯的说公募基金就是中长期基金,养老基金就是中长期基金,但是他们背后考核的机制如果不发生变化的话,那么他们最后交易的,他们本身的交易理念不发生变化的话,那么这种中长期的资金,有可能会被市场,在它转化的过程中,有可能被市场短期的波动所干扰,进而失去了它中长期资金的性质,所以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保持初心,也希望这些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时候,一定要秉承中长期投资的这种理念,不要被市场短期的波动所干扰。那么另外整个中长期资金的入市还要跟相关的一些制度,我觉得是要相适应的,也避免出现一些制度上与中长期资金不匹配的一些情况,甚至我们还可以出台一些税收相关的一些优惠政策,那么这样可以引导这些基金更朝着价值投资的理念,更快的前行。

  主持人:陈所长,您就此怎么看?

  陈道富:我同意我们刘院长的说法,就是在培育或者在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能够更加关注价值投资,那么形成中长期价值的这种投资理念的一个过程,是需要多方面来共同作用的,而且甚至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我们具有持续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我们需要具有中长期投资期限的资金,我们需要合理的考核机制,我们需要资本市场能够不被政策面和资金面过度干扰,真正反映基本面的一些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

  当然这些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来,我们从公募基金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使得我们能够从公募基金这个最主要的创设的一个机构投资者入手,来使它行为能够具备长期投资的基础,使得我们整个市场的投资风格能够逐步逐步向机构投资,真正机构投资者这种风格来转变,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能够真正的跟我们宏观经济共成长、共波动,这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需要多方面来进行的一个过程。现在已经走出第一步,我觉得万里长征第一步开始踏出来,这个过程是涉及到文化、价值、理念的变化,是需要碰撞的过程中逐步逐步涌现出来的,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主持人:其实刚刚刘院长有提到监管,中国市场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这块,还有哪些潜力是可以释放的?陈所长。

  陈道富:中国这块有很大很大的制度红利,应该来说中国资本市场它既有先天不足,又有后天不足,中国资本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择优的选择,这个过程就为未来的潜力开发创造了条件。

  那么中国现在一直在提的就是如何来,其实就是违法违规成本的问题,怎么样把集体诉讼制,进一步来推出中国有特色的集体诉讼制,怎么样来持续的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特别是中国现在在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过程中,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怎么样让这个市场在兼并、收购、重组这一部分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我相信资本市场一方面表现它的IPO去支持新的企业,同时也表现在非常重要的资源的再整合的过程,就是重足、并购,各种分拆等等,资源的再整合的过程,这个部分如果把它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所以第一部分就是违法成本,结合成本等等这种制度建设,退市,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另外一部分使得他们能够为中国经济提供前沿的活力和优化的力量,既有拉力,又有优化的能力。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资本市场能够实现真正经济的晴雨表和经济的这种,对经济有一个非常好的引领作用。那么真正把它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先锋,改革的引领,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很多的潜力,监管这一部分,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落实到监管制度上面,那么12条里面基本上都涉及了,我们都期待这些监管制度的改善和完善,能够最终把上市公司的质量呈现出来,把我们投资者的这种火眼金睛给挖掘出来,然后把我们这种资本市场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发挥出来,这样我们就能够获得很好的制度红利。

  主持人:刘院长。

  刘哲:中国的经济有很大的潜力,中国的金融系统改革有很大的潜力,那么对应的中国的监管也有很大的潜力,但是这个潜力的挖掘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要纠正一个误区,就是整个监管理念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两个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都知道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我们要分散投资,这样的话,我们对应的投资的风险会越来越小,其实监管也是,金融创新本身它不是说我是为了创造金融风险而进行金融创新,反而是因为,我要解决现在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我要进行金融创新,所以我觉得监管一定要把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这两个关系要匹配好,当然说监管是要管住金融风险,这个是没有错的,但同时也要以一个中性的态度,甚至于把它放在经济的大领域,创新要优先的这样的态度来做整个金融系统的监管,我觉得这个是一个思维上必须要改变的这样一个观念。

  那么我们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我们在落实的时候,我们刚才说整个金融体系不能够只停留在工业时代,那么整个我们监管的思路也不能只停留在工业时代了,以前我们的监管思路是什么?就是我们要管哪个部门,我们要管哪个底下的业态,我们就成立对应的业态,然后我们管它的入口,我们去管它的审批,但是现在我们会发现,很多金融科技现在不是这样子的,我们有一些地方政府的监管它有金融审批的职责,它以为风险就是放在我的第一方,但是现在很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它是遍布在全国范围内来开展业务的,所以这样的我觉得从源头上,从审批的这个角度去监管的思路,我觉得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整个新经济,尤其是新金融,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思路了,我们要把真正的业务监管、业务实质监管、功能性监管深植到我们整个的金融监管的一个血液和体系当中,真正是把风险管住,不是把入口管住,是把整个金融机构操作的这个整个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都管住,我觉得这个是提高整个金融监管的动态的,监控的一个能力和真正的业务的管理能力,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那另外其实在整个金融监管的过程中,我觉得对于金融科技的一些创新的监管思路也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因为现在做了很多类似于这种牌照管理,而很多金融科技的公司,它在一定程度上它都要突破一些牌照的管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让它履行整个这些程序的话,可能要花费很多很多时间,可能最后市场都已经变了,但是对应的这个门槛,这个门还没有走出去。

  那么我觉得金融监管的这个思路,在把控思路的同时,首先还要考虑就是这样的金融创新,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完善是不是有作用,对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是不是有作用,那如果有作用的话,我能不能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来让这些金融科技公司有可以实践的这样一个空间,那譬如说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这种沙盒监管,实际上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它也是基于现代金融和金融科技这样的一个特殊性所共同探索的这种新的金融监管模式。

  我觉得这种模式其实在中国的这种金融监管一个体系下,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借鉴的一个作用的。因为你很多创新它是一个概率,那如果你不给它一定的土壤,它没有这个概率,不让它去做实验,它就永远产生不出来,我觉得这个在未来的整个金融监管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尤其是我们在整个金融扩大开放的这个过程中,金融监管的法制化,透明化,连续化,我觉得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因为这个是外资最为看重的一点,那么我们在放开门槛的同时,使它进得来,但是它想不想进来,它进来之后放不放心,它会不会持续的进来,其实是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给它提供一个透明的,让它可以信赖的,它觉得安全的这样一个监管法制化的这样一个监管环境,我觉得是金融开放的一个,尤其是让外资进入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监管基础。

  主持人:谢谢,谢谢刘院长,也谢谢陈所长,谢谢两位非常精彩的分享,那么更多精彩内容,请您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网,《金融深1度》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