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员:2013年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脑康复医院院长郭新志将做客“聚焦2013两会——中经在线访谈特别节目”,就失能老人、残疾人的权益和保护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交流,中国经济网将进行直播,敬请关注! [03-04 13:00] 直播员:嘉宾进入直播间,访谈即将开始 [03-04 19:15]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经在线访谈——2013两会特别节目”。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近年来,高龄化,空巢化、失能老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据预测,到2050年,失能老人将近1亿,同时还将有7900多万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他们将面临突出的护理问题。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让失能老人“老有所养”,政府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今天,我们请来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脑康复医院院长郭新志,跟我们一起来讨论如何让失能老人养老的话题。欢迎郭代表。 [03-04 19:19] 郭新志:谢谢。 [03-04 19:22] 主持人:其实我们都说一个失能老人压垮一个家庭,特别在中国的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其实我们看到在失能老人在照料方面面临三个难题:第一没钱。第二没有足够的养老床位。还有缺少专业的护理人员,我们看您此次的议案里就关注了失能老人这一群体,能跟大家介绍一下吗? [03-04 19:23] 郭新志:好。我来自于陕西,我是山西省残联的副理事长,同时我也是医生,所以下乡遇到很多问题,一个是我们国家老龄化已经来临,而且还有很多失能老人,现在50多岁的人有一些孩子因为某种原因去世了,大概有一千多万。他们的孩子已经去世,但是他们又生不出来孩子,失独的老人再加上失能,他们是雪上加霜。 [03-04 19:24] 郭新志:现在要说养老的问题,我们国家规范化的养老院比较少,另外社区不太完善。一个是我们应该加大投资,要建立很多这样的养老院。另外,要完善社区建设,要宣传。还有一个,一定要主张,都说养儿防老嘛,从现在养儿难以防老,因为他也有他的工作,子女也比较少,一定要加大宣传,让他们改变一种观念,让他们树立一定结伴养老,小老人去照顾老老人。我们不但储户上有一些资金,更重要的还有一些在我们能动的时候,生命在于运动,我们要把健康也储存一些时间,做一些志愿者,我们能动的时候去养老院当志愿者,等我们老的时候也有比我们年轻的人去照顾我。 [03-04 19:25] 主持人:像养儿防老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看到在这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为有效应对老年人可能面临的失能风险,法律规定,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给予护理补贴。让失独老人老有所养,想问一下,政府在其中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 [03-04 19:27] 郭新志:一个是加大力度来投资。另外一个加大力度来培养人,要留住人,使用人,要有大量人才的培训,要让他们有培训专业的护理,让他们有基本的康复知识,基本的护理知识,让他们能够有营养的搭配,让他们健康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 [03-04 19:28] 主持人:我们看到在上周五的时候,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宗庆后来做客中国经济网访谈时提到“有住房+年薪20万”这样就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的中产阶级了,但是随着失能老人数量的增加,您认为中产阶级还能有时间和金钱去照料失能老人吗? [03-04 19:29] 郭新志:这个有一定程度的不一样,每个人不能按那个去计算的,因为轻重不一样,情况不一样。但是我们做失能老人和失独老人,就是参与者和受惠者要争取做到全覆盖,少数人得到这一种政策是不行。一个是调查,再就是宣传,培养人才,还有家庭的一种对策。 [03-04 19:30] 主持人:其实很多不理解的人说,养老院的钱挺好赚的,我们有数据显示,从经济效益角度说,养老机构收留失能老人并不划算,因为收养失能老人的成本太高。您认为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鼓励和扶持民间投资养老机构? [03-04 19:31] 郭新志:我觉得还是树立一种爱心、耐心、责任心,作为政府一块,民间出一块,社区出一块,个人再出一块,大家的共同投资,都投在一起,这个事情就能做得比较完善。再说敬老院不能办成一种很消极的,应该办成积极的。 [03-04 19:32] 主持人:像小孩子上幼儿园一样。 [03-04 19:33] 郭新志:他们大病就可以成为小病,小病就可以成为没有病,这就是积极的。总之是一个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如果我们要是正确的养老,可能动态的就是一种好转,那么他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他觉得我年龄很大,还能做什么,他有一种神圣感,他觉得很骄傲。 [03-04 19:34] 主持人:很多人说在现在是发展养老护理产业的非常好的契机,您认为是吗? [03-04 19:35] 郭新志:现在我们有儿童的世界,女人的世界,还有男人的世界,那全国还没有听到有老人的世界,老人从吃喝拉撒睡都有他的特点,所以老年的产品,需要从饮食,需要吃暖的,软的,清淡的。他的衣服需要宽松的,因为家家有老人,我们如何把这个孝道、孝的文化彼此找到感觉,让子女和老人都找到一种感觉,我们把孝文化传承下去。 [03-04 19:36] 主持人:我们都说像失能老人需要一些专门的人去护理他们,这里面提到一个词是专业,其实很多人说,像这种帮助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应该和医院去结合起来,这样是有利的,您觉得有帮助吗? [03-04 19:37] 郭新志:失能老人和失独老人是一个边缘科学,不是每个科室都能牵扯到,更重要的是心里疏导,老年人他很多心理素质提高了,他就没有病了。所以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再加上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他的使命,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做什么,老人们需要你做什么。 [03-04 19:38] 主持人:我们看到一个数据,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大关,其中失能老人人口继续增加,2013年将增长到3750万人。失能老人在医院长期护理会占用医疗资源很大的这样一个部分,其实如果家人去照顾,一方面是没有时间,可能也没有精力去做这件事情,所以有建议说,可以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由保险金来补偿,请一些专门的人去做这件事,您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 [03-04 19:39] 郭新志:我觉得是可行的。一定要有公开公平透明的设立它的体制机制和它的监督机制,这样的可以做。 [03-04 19:40] 主持人:可以尝试一下。 [03-04 19:41] 郭新志:可以先做试点,再去推广。 [03-04 19:42] 主持人:我们看到在这次议案当中,您还关注到了残疾人群体的权益和保护问题,您能介绍一下吗? [03-04 19:44] 郭新志:因为残疾人他的长处是特别长,短处是特别短,因为他身上有缺陷,任何东西也不好取代,因为我们也是做一些辅助的,总是和自己长出来的东西还是不一样。残疾人的生活需要方方面面,比如说康复、教育、就业,还有无障碍设施,从方方面面让他感受到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都在关爱他,关注他。我们政策要倾斜于同情弱者,就是助残救贫结合起来,有些残疾人身残智不残,他是很优秀的,我们把他扶持起来,让他有一种骄傲,而且有的残疾人也做了董事长,也做得很好。那么有些残疾人障碍特别严重的,我们就要抢救他,就要帮助他,扶贫救残这个政策要分别对待,而且一定要给它作为一个制度化的,而且全覆盖的。他觉得我生活在祖国,他有温暖和保障,他也可以发挥他的智慧和优势,为社会做贡献,少拖累社会,少拖累家庭。从压力转为动力。 [03-04 19:45] 主持人:不得不承认,残疾人是弱势的群体,应该得到我们更多人的关心和关爱。我们看到其实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如何体现对残疾人群体的关爱? [03-04 19:46] 郭新志:现在各个地方已经开始做了,很多地方做得非常非常好,有的地方还没有这个意识,我觉得各个地方还是要加大宣传,一个是全覆盖,一个加大宣传,我们有了这个设施,要培训他们如何使用它,如何爱护这个设施,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花了很多钱硬件都建好,没有培训他怎么使用,也没有培训我们广大群众怎么去爱护它。卖菜的、自行车把道占了,再有井盖子塌陷了反而容易掉进去。一个培养残疾人怎么用,另外我们广大群众怎么呵护他,爱护他。 [03-04 19:47] 主持人:确实我们感觉到很多残疾人需要长期的康复工作,也连累一些家人,在经济方面让家人付出的更多,所以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家庭由于经济压力都放弃这种治疗,说起来让我们大家有点挺心疼的,在您的医院有这样的案例吗? [03-04 19:48] 郭新志:这样的案例是经常有的,就像我刚参加工作的那一阵这样的事情特别多,但是经过现在的十来年已经过去了,现在人们的素质已经提高了,爱心也比过去好一些,现在的事情不能说没有,但是比过去少了很多。现在一旦放下了就有人去捡了放到福利院,有很多国内的国外的去领养他们,你像我们大同有一个村就是把孩子们捡回去,给他自己的孩子不喂奶,喂牛奶,而是给这些孩子吃奶。 [03-04 19:49] 主持人:他们确实值得我们去帮助和关爱,但是在就业方面,我们普通人也不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让他们除了精神上的支持以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03-04 19:50] 郭新志:残疾人就业问题,起码要从特殊教育开始,让他们从小就能够受到教育,现在特别是农村的女孩残疾人,一个村子和一个村子离得那么远,小学幼儿园都没有,她们从小没有受到教育,一下子有个初中和高中她能上吗?她要一步一步的来,所以她没有受教育,正常的学习她听不懂,是一种痛苦。如果要是特殊教育,比如说每30万人口大概比例有多少个残疾人,就有一个特殊学校,让他们从小能够受教育,那么他们就业就有保障。再加上在就业前给他们进行一些特殊的培训,根据他的残疾程度,什么地方的障碍培训他能做什么事情,这样他就能够就业。比如他听力的,视力的,语言的和肢体的,根据不同情况特意来培训,这就是从根上抓,如果他没有能力,让他非要去那个地方,他也适应不了。特殊教育就是适应型的教育,安排工作也是适应型,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他就能快乐和轻松。 [03-04 19:51]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也想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我们一味的只是去给予,或者给予帮助的话,对于他来说,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群,对于这些人在心理上也是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要从多方面,适合他们自己的情况去帮助他,更重要的刚才一个词很好,“引导”他们去做一些适合自己的岗位。那么在这些方面政府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呢? [03-04 19:54] 郭新志:现在政府也在做康复、教育、就业相关工作,但是我们国家有8500多万残疾人,投入的是远远不够。应该从方方面面都去投入,都去建立体制机制,建立机构,让这方面专门的人才也要多一些,这一方面的人才要使用好,培养好,要督促他们,让他们能够有爱心,有神圣感,觉得做残疾人工作者有一种神圣,愿意留下来在这一方面做工作,这样才能留住他们。而不是说现在待遇不高,他在这个部门工作,同样都是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那么他在医院里头工作,他待遇各方面都很好。那他在这个机构工作,他的职称升不了,待遇不高,没房没车他就留不住人才。他是神圣的事业,也是金色的事业,让他生命的终点也能少一点遗憾。 [03-04 19:56] 主持人:刚刚是政府方面对他们的帮助,其实作为我们老百姓都像您说的希望献出自己的爱心,那么我们怎么做呢? [03-04 19:57] 郭新志:政府各个方面都投入了一些,但是投入的力度还不够大,现在比如说彩票公益金,体彩这些,那残疾人比例这么大,方方面面都要大力的投入这个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多少也不为之多。因为他们从生下来就没有幸福过一天,我们健康人,四肢健全,大脑清楚,我们本身快乐就是一种资本资源,我们如何为弱者打造一个平台,如何为弱者为他幸福的生活我们能做一些什么,怎么做。 [03-04 19:58] 主持人:那作为普通老百姓呢?我们做一些什么具体的事情? [03-04 19:59] 郭新志:老百姓可以做志愿者,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03-04 20:00] 主持人:可能在仪式上有这份心去帮助他们就可以了,不仅仅是所谓的金钱,也有很多其他的方面。 [03-04 20:01] 郭新志:对,就是我们一个微笑,我们一句温暖的话,我们不用歧视他们,作为残疾人要扶持这个政策,怎么给他们投入,如果他们很有智慧和能力的话,国家按比例可以给他们投入一些,让他们也可以办学校,办工厂,做事业,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政策。如果对残疾人某一些方面能够给他全覆盖了,生下来就是一个残疾人,作为家庭,父母,作为他是一个残疾人,他知道我生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头,我哪几项是有保障的,我怎么去努力就能做出一番事业来,我也能为人类做贡献,让他有神圣感和骄傲,不要让他觉得别人会歧视他。 [03-04 20:02] 主持人:对社会来说也是做一个有用的人,自己的价值也是可以被大家看到的。我们看这次您带来了关于母亲文化的议案,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文化呢? [03-04 20:03] 郭新志:我觉得母亲文化最主要的,我们认为母亲的素质就是国民的素质,女性则强国强,因为人人有母亲,就说我们神话老子,老子是在妈妈肚子里面待了60年,所以出来很老就叫老子,如果我们人人都有母亲,母亲他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她的素质高,就能给子女培养的非常好,因为孝道和品质和智慧是有传承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给老的母亲有一种科学生活,如何安全的生活?提高她的幸福指数,我们年轻母亲如何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引导自己的子女走向正道,现在很多父母亲都在抽烟,打牌,你要求你的孩子去学好,去考第一,父母都没有规矩,你要求孩子有规矩,能做到吗?所以首先母亲的素质要高,因为母亲的手还是摇篮的手,女性可以改变人类。 [03-04 20:04] 主持人:这是你带来的母亲文化。 [03-04 20:05] 郭新志:我们现在正在研究一个课题,就是当代母亲文化的一种研究,我们今年要启动一个中华好母亲的评选活动,我们就把平凡和伟大的母亲给挖掘过来,比如说孟子,我们过母亲节是美国人的母亲节,但是他叫啥,名啥有什么贡献,不知道。我们调研了100多位母亲,我们用四月初二,也就是孟母生孟子那一天作为中国人的母亲节,他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所以他能感召我们作为一个合格的母亲,培养合格的子女,让我们中华民族素质也大大提高了,让我们不但是大国,也成为强国。 [03-04 20:06] 主持人:确实今天老师的这段话让我们心情有一些复杂,提到这些残疾人的弱势人群,以及这些失能的老人们,我们真的是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其实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今天我们现场也来了很多记者朋友们,接下来的时间留给大家。 [03-04 20:07] 记者:郭代表,您好。因为我们现在有提到“先看病后付费”的试点,不知道您对这个怎么看?因为有部分人说,我们现在诚信,包括保障体制都还没有达到要求,另外现在有很多看病难,就诊难这块想听一下您的意见?其实大家有两方面的观点,一个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措施,因为你也知道,我们看病要排队,花了很多时间去挂号,可能看病就简单的问了一声,开张单子就去了,也造成了很多人看病难,还有就现在已经试行的,因为我们浙江省已经在试行,我先看病,看完病就可以去照B超,或者是验血,之后再付款,只要排一次队就可以了,这点我们在一年实行下来以后发现一个问题,原来很担心有人会跑掉,但是发现其实没有人跑掉,现在有很多网友说,可能在诚信体系方面,中国还没有那么健全。另外,在医疗保障体系方面,比如说我有医疗保障基金会的医保,我万一跑掉了,可以从医保当中扣,我不知道在这个事情过程中,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 [03-04 20:08] 郭新志:我觉得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做试点,在我们医疗保障体系它不仅完全的时候要区别对待。比如说他是一个急诊需要急救,或者是急产,特殊情况,没有必要先交钱后治病,我觉得特殊情况就是特殊对待,看病要紧,真正给他救下来了,他也不会跑掉了。如果他是普通的病,我就是让他先治病后付款。我觉得这个可能不可持续,起码不能大量的推广。起码我们要做试点,把体系、监督机制和它后续的一些处理办法,就是很规范的一些流程都给它制定下来,试点慢慢地推广从小到大,那才能全部推广,如果就是某个很小一个点,也代表不了,我们毕竟有13亿人口,这个诚信体系是一个体系机制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建立起来,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还要有一些措施。 [03-04 20:09] 主持人:其实相关部门也表示,先看病后付钱的事情,如果在全国各个地方实施是有难度的,大部分是在县级以及县级以下的医院试点,总体来说试点的结果还是蛮不错的,诚信的问题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糟糕。当然希望所有的大医院都这么实行,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可能不是一两年就能解决的。 [03-04 20:11] 记者:你好,请问你两个关于康复医院的问题。第一,您所在的医院是创立最早的康复医院,但是康复医院中国数量还是很少,您认为发展的困境是在哪?第二,我们最近提社会资本办医,在你的省他们进入的是否踊跃呢?您认为进入的阻力又在哪里呢? [03-04 20:12] 郭新志:我们医院是1992年成立的,当时因为这样的病很多。但是他们也没有一个正常的名字,大家就说是傻子,没有办法治,有很多的家长也是很痛苦的,到处找专家去挂号,那么专家说你是傻子,后来慢慢地他有了一个名字叫做脑瘫也没法治,你就回去吧,能吃多好,吃多好,能活多久活多久。我们一开始也只知道是3岁多,过去说3岁以下没有办法诊断这个病,一定要3岁以上,但是实践证明,一生下来孩子在一个月之内,也就是月子里头,如果他24小时就能哭,十几个小时他这个病肯定是有问题的,24小时他就能睡24个小时,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一定要早期去发现,早期来干预,所以发现早期干预的效果非常好,80年代末期我们就开始研究这个课题,实践证明研究的结果,这个病人是可以治的。过去说这个病没有办法治,所以很多这样的病就拖了,本来他有轻的,随着年龄增长,就是他每出现的一种能力都是和正常人不一样的,所以就显得它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 <BR><BR> 我们医院到了现在为止已经治了接近13万,经过统计97.8%都是有效的,而且说这个病是没有办法治的,如果是小年龄可以治,它又是一个后天性的,又能规范的去治,现在有上大学,硕士,还有上博士的,而且他们很多人都当兵,而且在部队还能够得优秀士兵奖,有的还结婚,结合起来,但是他们的结合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经过基因的检测,起码不要两个人的基因都有问题,如果一个有问题,一个问题小,他结合起来生的孩子是健康的,没有什么遗传的,在医生的指导下他们恋爱,他们结婚,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做课题,就是从怀孕之前就给他做检测,开始的优生优育优教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在医生的指导下,他们会生出非常正常的孩子,而且他们也可以恢复成正常的人,这样的比例是很大的,如果他是先天性的,他治的又比较晚,又不是合理的治,今天请这个治,明天请那个治,然后再偏方治这个就耽误了,所以要去正规的医院全面的检查定一个方案,按这个流程去治,一般都能健康顺利的康复,让他在宽松中康复,不是说给他做手术,给他吃很多的西药,所以一定要中西医综合治疗。 <BR><BR> 另外,我们国家现在有8500多万残疾人,而且脑子瘫痪既有视力障碍,语言障碍,还有肢体障碍,还有很多自闭症,孤独症非常多,如果康复医院非常少,而且康复医院的规模比较小,他的设施配套也不怎么完善,所以民间的资本,社会的资本,国家的资本如果整合起来都做这个事情,他们就能得到一种抢救性的工程,比如说耳聋,十聋九哑,如果在几个月的时候,我们就做耳蜗,就做语言的训练,那十聋就不会十个哑,所以大家要都献爱心,民间社会的都可以整合起来,但关键是要培训人才,人才一定要专业的去培训,如果专业的人才给他治,就是四两就能起到拨千斤的作用,如果不是专业的人才,去不规范的地方治疗效果就不会好,断断续续的。 [03-04 20:20] 主持人:好,其他记者还有吗? [03-04 20:22] 郭新志:现在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我们的机构少,规模小,现在再有几年的话,两个孩子要养活四个老人,实际上在家里养老确实不安全,到机构里面养老比较安全,但是现在机构养老,尤其是社区,硬件软件都不完善,特别是没有专业人才,如何能够既省钱又能够让他们生活得比较舒服,所以还要有个过程。这个政府要扮演一定的角色,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协助才能做好这个工作,如果要单纯的一个社区,一个社区这样养老这是远远不够的,老人本身胃肠道各个器官都在退化。 [03-04 20:23] 记者:你好。刚才你提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提倡社会养老和民间企业参与,包括团体参与养老。再一个前一段时间,我们也采访过好多乡镇他们都有一个敬老院,由于他们管理和服务都跟不上去,造成老人吃剩菜,冬天不能取暖,各项服务都跟不上,根据这些情况,关于社会养老这一块,国家关于社会养老将会制定什么政策和措施呢?谢谢。 [03-04 20:23] 记者:你好,就着老人的问题我想问一下,您刚才也说了,你要照顾老人,这边硬软件要跟上,一方面,你觉得现在在这个领域里面最需要投资的是哪些地方?有些是需要政府来投的,有些需要民营资金来投的,另外这个投资是有没有可能获得收益的?我想问一下这方面。 [03-04 20:25] 郭新志:这个养老的问题盈利点很少,除非老人加上他的产业产品有一些盈利,如果就是单纯的养老院,敬老院不会有什么盈利点,所以这个要政府主导,民间参与。 [03-04 20:26] 记者:哪些地方是最急需投资的呢? [03-04 20:27] 郭新志:机构投资主要是硬件投资,一定得有床位,另外就是人员的投资,就是专业培训,专业人员的投资,如果退下来的这些老专家去带一些专家人才,如果让大专院校的医学生能够去里头工作,但是要提高他们的待遇,因为这里头没有盈利点,待遇很低就留不住人,老专家去这个地方工作钱很少,要提高他们的待遇,我们政府扮演的决策很重要,我们老者为人类都做了贡献,我们政府就应该扮演这个角色,就应该加大投资,硬件软件都要投,而且要配套。你像我们计划生育80年就开始规范化只生一个孩子,那既然计划生育是国策,那我们失独老人和失能老人也应该是国策,就是对计划生育国策的一种延续配套保障。 [03-04 20:28] 记者:郭代表你好,就刚才谈到的养老院盈利空间比较少,所以国家投资还是挺多,在康复医院这一方面,他的盈利空间跟养老院相比会大一些,还是小一些,如果是小的话,您会不会觉得可能只有政府投资公办比较合适,盈利空间也没有说可以吸引一些社会的民营资本来办呢? [03-04 20:29] 郭新志:康复医院的盈利点要比养老院好一点,因为他们是很多孩子,比如有些痴呆的老人,有一些脑梗塞,脑出血,他偏瘫这些可以抬着进来,走着出去,养老院,可能走着进去,可能抬着出去,如果很老的老人进去了,失独失能的老人家里也没有人去接,他可能在里面就是一种消极的,就是一种等待。如果康复医院他是康复,那么抬着进去,走着出来,肯定就有一些盈利点,因为他有些是自然老化,他有些就血管性的老化,所以他有治疗性质的就有一些盈利点,但总之医护人员做这方面的工作付出的比较多,待遇都比较少,而且国家应该给特殊教育的这些教师和这些特殊医生应该给一些特殊的待遇,才能留住他们,比如精神病院的医生也没有人愿意在里头,如果没有一定待遇的话,每天和精神病在一起,他也没有一种安全感,如何让这些医护人员和特殊教育的老师,让他们有一种自信,也是我们的政治自信,也是我们国家的文明自治,也是同情弱者,也是一种标志我们国家一种强大和文明的标志,让他们有一种神圣,觉得他们是积德行善,同样是体现他们的价值观和能力,这一方面制定政策不应该是一次性的照顾,而应该是制度性的保证。 [03-04 20:30] 记者:我是来自经济观察报的,我想问一下,刚才您提到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改善失独,这是从源头上改善的方法,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人口压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您觉得在未来有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计划生育这一块有很大的放宽改善失独的状况? [03-04 20:32] 郭新志:我觉得计划生育本身国家就是计划,现在城市的,或者职称很高的人叫他生他也不生,主要是偏远地方不能生那么多,因为他们生的孩子教育不够到位,现在还有生三个,还有生三个以上的,能够让他们提高素质,不要生那么多,而且像有智慧的人不生孩子,或者生一个孩子,本身一个计划,再一个规划,谋划我们的人口素质,出生素质,现在有的生好几个,生得越多对我们的拖累越大,应该对计划做一个很好的调研,什么地方应该生多少,这样的计划。我觉得计划是一个规划,是一个谋划。 [03-04 20:33] 记者:您刚刚讲到关注特殊儿童这样的问题,我知道去年有一个事情引发比较大争议的,上海有一家学校,有一个孩子多动症,好像是比较严重一点的,可能家里面人希望他能够进一个普通学校,当时学校也确实综合考虑各方面让他进入普通的孩子班去读书,但是大概一个学期,还是半个学期之后,其他孩子的家长都集体写信反对这个孩子在这里面读书,他可能做一些动作影响其他孩子,最后学校劝他到专业的学校去读。这个事情引发了很大的讨论,不知道您对这个事情是怎么一个判断的方式?或者说您怎么想这个事? [03-04 20:34] 郭新志:我觉得特殊的孩子,就应该进特殊的学校,不应该进普通的学校,这样对彼此都不好。如果让他上正常学校,他会听不懂,家长也会很痛苦, [03-04 20:36] 主持人:其实我们没必要去满足他暂时的所谓的虚荣心,可能对于孩子来说,都希望上一个正常的学校,让他自己感受到我和其他普通孩子都是一样的,但其实真正在学习过程当中,在生活当中,你真正才发现那个对你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03-04 20:37] 郭新志:是,非常对。 [03-04 20:38] 主持人:好,我们今天时间比较有限,今天非常感谢郭代表来到我们节目当中,我们在这里呼吁大家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关爱我们的老人,同时大家都献出一份爱心,我们都说“人人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再次感谢您的到来,同时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也感谢您的收看,希望您继续关注我们明天的《中经在线访谈》。 [03-04 20: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