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把握指数基金 “扩容潮”内核

2019年08月19日 08:13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建信基金 叶乐天

  中国市场上第一只指数型基金诞生于2002年,迄今已有17年的历史。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指数基金逐渐受到投资者的认可,市场蓬勃发展。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中国市场的指数基金超过650只,总规模超过8300亿元。那么,如何在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指数基金中“优中选优”,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只基金呢?

  指数基金本身具有策略透明化的特点,因而受到投资者的青睐,那么它的评价体系也应该是透明的,方便投资者进行比较和优选。目前,市场上对于纯被动指数型基金的评价指标主要是跟踪误差,而对于指数增强型基金的评价指标则是跟踪误差与超额收益。

  每只指数基金都有自己明确的基准指数,目的就是为了让基金最大限度地贴近基准指数的表现。通常,基金表现与基准指数间会表现出很高的相似性,相似性的高低用“跟踪误差”来衡量,跟踪误差越低,相似度越高。指数基金的管理人在构建投资组合时,会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分股,并力图使投资组合的变动趋势与基准指数相一致,以取得与基准指数近似的收益率,也尽量避免管理人由于主观判断的偏差导致基金表现异于指数表现的风险(也是一种“主动风险”),尤其是基金表现落后于指数的风险。所以说,跟踪误差越大,也就意味着基金持有人承受的风险越大。

  而衡量指数增强型基金的标准除“跟踪误差”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评价指标,即超额收益。投资者有可能不满足于收益仅仅与指数持平,指数增强的“增强”两字就体现了投资目标的变化——不再仅仅被动跟随,而是要力争战胜指数。顾名思义,超额收益是指基金收益超越基准指数的部分。超额收益越高,代表投资者除指数收益外,获得了更多的额外收益。但是,要获得超额收益就意味着投资组合必须与指数构成之间保持较明显的差异,就是要承担“主动风险”。对于指数增强型基金而言,承担的这种“主动风险”是有约束条件的,体现在跟踪误差必须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这样,即使基金管理人的主观判断出现偏差,基金的实际表现落后于指数,但由于上述约束的存在,也不至于相差太远。

  投资者在选择指数基金时,可以首先考虑市场状态以及自己对后市的判断。如果投资者看好某些主题、行业或者板块,可以在对应的指数基金之中进行选择。

  针对纯被动指数型基金,可以参考基金历史的跟踪误差,选择跟踪误差较小的基金。换句话说,可以把基金的净值曲线和标的指数的曲线叠加在一起,两者贴合越紧密越好,因为这样的基金通常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预期的配置需求。

  针对指数增强型基金,则需要综合考量,既要看它能否像预期中战胜指数,也要看它能否稳定地战胜指数,即超额收益平稳积累,超额收益的波动率没有大起大落。整体而言,投资者需要衡量基金在战胜指数时,承担了多大风险——相同超额收益之下,跟踪误差越小越好;相同跟踪误差之下,超额收益越大越好。有个通用的指标可以衡量跟踪误差和超额收益的关系,叫作“信息比率”,就是用超额收益除以对应期限的跟踪误差。信息比率越高,意味着基金在承担同等“主动风险”的情况下取得更高的超额收益,所以信息比率越高越好。投资者可以依据上述三个指标的过往表现,选出适合自己投资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指数基金进行配置。

  目前,国内的指数基金市场正在逐步完善中,主要的风格指数、行业指数都已有不少相对应的产品,指数基金正在向热点主题、ESG以及不同的Smart Beta策略类型完成进一步的覆盖。在不久的将来,相信会有更多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指数基金出现,为投资者提供费用低廉、运作透明、纪律性强的投资工具,满足投资者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把握指数基金 “扩容潮”内核

2019-08-19 08:13 来源:中国证券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