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基金变“库存”产品 超期未募慌不慌

2018年11月14日 06:43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今年以来,基金超期未募现象得到明显缓解。但依然有部分基金公司迟迟不肯发行获批基金,旗下新产品发行即将超期。

  当前市场还存在一种获批未发行的新基金,不但没有为基金行业和公司带来新增资金流,也没有使得公司和行业的资产规模增大,反而增加了公司“去库存”的压力,导致部分公司面临着批文失效或延长新基金申报流程的局面。而这一奇怪现象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超期未募”。

  根据证监会关于准予证券投资基金注册的批复,公司应自本批复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进行基金的募集活动,募集期限自基金份额发售之日起不得超过3个月。

  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年内共有11家基金公司旗下14只待发行新产品即将超过募集批文规定的6个月期限,分别有5只债券型和9只混合型基金。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将有32只基金募集批文将在年底到期。其中,包含2只投资印度市场的QDII基金,2只跟踪MSCI的指数基金。据了解,今年超期未募的基金数量已经明显好于往年近400只的高峰数据。

  多家公募基金相关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在当前震荡市场行情下,公司不敢贸然发售新产品,尤其是混合型产品。此外,也担心会出现募集延长或失败等不确定行为。

  去年5月,监管层为缓解基金公司“去库存”的压力,对于超期未募集基金产品,允许基金管理人自行选择是否延期募集。延期募集的,应当及时提出延期募集备案申请;不再延期募集的,应当作出相关专项承诺,后续不再启动超期未募集产品的发行。

  沪上某公募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超期未募这种情况曾大面积集中在2015年至2016年间发生。主要情况有以下三方面:第一,随着新产品注册获批的增多,募集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第二,当前股市行情放大也会影响到产品的发行效率;第三,部分基金公司之间的差距较大,业绩不好的公司申报一系列产品后,发现公司行情不适合发行此类产品,导致积压太多获批的新产品。

  对于“去库存”,该人士分析称,部分基金公司获批产品即将超期未募时,会临时找到销售渠道发售,但该销售渠道通常也不会保证产品销量。今年7-8月份以来,上述情况逐渐增多。主要出现以下现象:部分产品首募规模仅仅刚过基金成立门槛;部分产品募集期延长至明年。如果基金公司旗下出现较多超期未募的产品,未来在新产品申报时就会受到限制。

  (国际金融报记者夏悦超)

(责任编辑:康博)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新基金变“库存”产品 超期未募慌不慌

2018-11-14 06:43 来源:国际金融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