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推进医养结合有望补齐人才短板

2022-08-19 09:51 来源:金融时报

  “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助力推进医养结合有望打破人才瓶颈。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人才队伍建设。

  护理人才匮乏制约行业发展

  近年来,医养结合成为保险业参与完善居民养老服务保障的重要切入点。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城市增至49个,参保超过1.4亿人,累计160万失能群众获益,年人均减负超过1.5万元。截至2021年11月底,保险机构还在全国34个城市布局养老产业,累计提供超过13万张床位,保险养老社区逐渐成为行业推进医养结合的重要名片。

  但是,在保险业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和开发布局养老社区的过程中,护理人才队伍短缺,正日益成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庞大,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特点之一。目前来看,无论是保险机构自己开发的养老社区,还是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过程中开展合作的护理机构,普遍存在着硬件设施配置相对完善但护理服务跟不上的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护理人员缺乏。”某养老保险公司江苏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医护人员的数量很难满足庞大的潜在需求。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例,我国尚未建立针对长期护理保险医护人员的系统培养、培训规划。长期护理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专业要求,专业人才的匮乏,直接制约着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进一步发展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表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普遍存在招人难、人才流失严重、护工多为兼职人员、工资待遇低、专业性不强以及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护理服务质量亟待提高。此外,由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能力不高,难以吸引社会人员从事护理工作。相关调查显示,有的试点地区护理人员中,初中或小学文化水平占90%;多数地区护理人员年龄偏大,45岁至59岁的护理人员占75%。

  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护理人才招不来、留不下、缺培养的问题。相关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接受养老职业教育的学生到岗后流失率普遍较高,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强。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专员陈军廷看来,针对存量护理人员,还存在着继续教育培训缺失问题。虽然大部分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要求护理人员持证上岗,并且接受过规范的岗前养老护理培训,但保险公司对护理人员在职期间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有所忽视。

  多点发力健全人才队伍

  人才是解决医养难题的重要发力点,也是推进医养结合的关键突破口。有鉴于此,《规划》提出,鼓励医学院校和职业院校设置老年护理、康复、安宁疗护、老年服务、医养照护与管理等相关专业,加大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人才培养力度。《规划》还表示,健全医养结合人才继续教育,实施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到2025年培训医养结合机构卫生技术人员不低于10万人。

  针对老年群体突出的护理需求,《规划》还提出,扩大医疗护理员队伍,探索建立医疗护理员分级管理制度,协助推动各地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陈军廷认为,保险公司可从提高增量、盘活存量的角度切入,解决人才难题。具体而言,保险公司可与职业学校合作,采用订单式培养人才方式,并开放自身拥有的实体养老社区作为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带薪实习场所,增加其对工作环境及工作内容的熟悉度,提升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度。同时,加强与高校的联动,成立老年学、护理学专业科研活动基地,从中遴选适合的管理人才。此外,利用区域经济阶梯差,在中西部、农村地区招聘优秀的养护人才。

  记者从中国人寿了解到,其所属院校保险职业学院专门设立了康养护理专业。2021年底,该学院学生在民政部和人社部联合举行的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中国人寿也表示,未来,保险职业学院将积极以订单培养的方式持续向养老服务机构输送紧缺的专业人才。

  从存量提质的角度看,陈军廷表示,保险公司可与医院、康养机构等专业机构定向开发培训课程,提供全职业周期培训,不断提高养护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水平。与此同时,建立科学、可量化的绩效考核体系与薪酬激励机制,充分尊重护理人员的劳动价值。此外,还可深化与外部医院的合作层次,承接部分执业医师、护士到养老社区设立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促进医疗资源配置优化。

  

(责任编辑:马欣)

查看余下全文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保险业推进医养结合有望补齐人才短板

2022年08月19日 09:51    来源: 金融时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