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新一年,玉米生产怎么稳?丨产业观察

2019年03月04日 15:45    来源: 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日前,围绕玉米有两件事情引起业内关注。

  一是,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对外公布,文件对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了目标,特别提到要稳定玉米生产,其中蕴含深意。

  二是,财政部副部长刘伟率队赴黑龙江省开展玉米供需形势专题调研,并主持召开了玉米供需形势分析座谈会,分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玉米产销形势变化及玉米生产者补贴实施情况。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粮,对保障粮食安全举足轻重。当前粮食供求形势变化,特别是玉米情况较为复杂。应该如何看到当前的玉米产业?

  新季玉米价格由升转跌

  每年春节之前都是农民售粮的高峰期,但在2018年10月秋收后,东北地区售粮进度要明显慢于往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公布的主产区秋粮收购进度显示,截至2019年1月20日,累计收购玉米5565万吨,同比减少1561万吨左右,收购量不足去年的八成。

  这期间东北玉米价格也经历了一波上涨期:新玉米上市后收购价普遍走高。2018年12月初,黑龙江玉米平均收购价约为1650元/吨、吉林约为1760元/吨。看起来似乎市场粮食短缺,政策导向也开始向控制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然而,2018年末至今,上涨行情戛然而止,价格已下跌100元/吨以上。目前,东北三省玉米收购价大约在1500-1700元之间。

  为何出现上述情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57亿吨,仍是历史高产年。2018年玉米产量高达2.573亿吨,处于历史高位。同时,2018年国家继续加大临储玉米拍卖力度,加快消化库存,2018年累计成交10012万吨,相当于年玉米消费量的40%左右。这种情况下,目前粮食加工企业库存充足,粮农则措手不及,手中有粮却难以用合适的价格卖出。

  事实上,除了产量和库存因素,还有多种因素影响供需。其中之一就是对贸易关系缓和的预期。有预测认为,2019年中国扩大玉米、高粱、DDGS、大麦和木薯干等产品进口预期不断增强。如果扩大玉米及替代品进口成为现实,无疑会挤占国内玉米饲用需求。

  产业政策需释放稳定预期

  过去,为降低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国家采取专项储备、最低价收购、临时收储等粮食流通管理政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粮农种植玉米的积极性较高,玉米产量连年增长,面积扩大明显,玉米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但是,临储收购政策也带来了库存量增加、国内外价差过大、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政策难以持续。

  2016年起,国家在东北三省一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市场化改革正式起步,从“政策市”转向“市场市”,价格回归市场。由于长期以来,由国家主导的玉米收购价格一直处于高位,粮农对玉米价格期待很高。玉米市场化改革后,玉米价格下降,粮农因又因缺少准备而难以接受。

  应当说,对玉米这种粮食品种,切不可在价格暴涨之后才平抑、粮价下跌后再拉动。供需基本面是玉米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市场过度的投机行为只是暂时性、局部性影响因素。因此,要对当前粮食市场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建立长效机制,有效调控粮食市场,维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

  需求端要扩展市场

  稳定玉米生产同样要深化需求端市场。

  国家提出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为充分发挥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对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2017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

  目前来看,这项政策总体反馈积极,各方均认为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不仅有利于调控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繁荣,而且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我国将有序扩大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1个试点省份外,今年进一步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5个省份推广,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将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全覆盖。这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将使国内对玉米需求量增加,有利于农民增收,提高其种植积极性。

  (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