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胡清阳:镜头下的“老街老宅慢时光”

2019年03月02日 16:3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胡清阳

  2017年,我在南京外国语学校读高中,是学校无人机社团的成员。当年春天,学校委托我们社团用无人机为南外拍一个形象片。在思考形象片构成时,我想到,要拍好南外,先要拍好南京。要展示南京之美,不仅要拍现代化的高楼,拍长江、紫金山,还要拍南京的历史古迹、南京的秦淮河和城南老街,后者比前者更吸引人。

  我也突然想起外公卢承德先生,我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夏天,我跟着他一起在苏州拍摄老街的经历,同时想起了他用十多年时间拍的20多万张关于老街老宅的老照片。我也第一次比较全面翻看了这些老照片,并和外公进行交流。外公对老照片的认识帮助我用无人机较好地完成了对南京古城老街的拍摄。

  就在那时,我有了一个勇敢的想法,和外公一起把这些“老”照片编辑成书,想法得到外公的肯定和支持。我们商定,聚焦苏州,从外公的20多万张照片中选出200张左右,加上我用无人机拍摄的20张,以“老街老宅慢时光”为主题出版一本画册。

  接下来,在紧张的高中学习之余,我抓紧分秒,和外公开始了半年异常辛苦而又兴奋的出书准备。我也因此有机会对外公、外公的老照片、老城老街老百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了解唤醒了我对自我和社会的更多认知。

  守望老宅老街

  外公现已80出头,70岁时开始拍照片。大约十多年前,舅舅从国外带来了相机给他,他就拿着相机,走街串巷拍照片。我从六七岁开始,有时周末,有时寒暑假,经常跟着他去玩,开始是看热闹,后来是跟着学拍照片。

  外公的拍摄主题很集中,都是老街老房子。他生活在苏州,绝大多数时间在苏州拍,后来又在南京上海拍了很多,再后来还去广州拍了一些。

  外公拍照片非常专注,简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段时间,他每周都要想下周去哪儿拍照,一旦没拍到或扑了个空,就没精打采的。有一年寒假的一天,他去苏州农村拍照。早上8点出门,下午1点多就回来了,垂头丧气,进门就长叹一声,诉起了苦。原来,是那边的老宅都拆迁了,没有老房子,外公自然就没了兴趣,在那吃了碗面,就回来了。还有一个周末,外公去南京东沟拍照。早上8点出的门,可到了下午5点,也没见他回来,我们上网一查,才知道当天恰逢农民赶集,可能人太多。就在我们很着急时,外公回来了,只见他满脸欣喜,手都没洗,就坐到了电脑旁开始看照片。外公耳朵有点不好,平常跟他交流就很费劲,我在他身旁大喊了他三声,他才反应过来。晚饭时,叫了好几声,也没见他过来,外公不耐烦地说:“等一下,马上就来!”真可谓是“废寝忘食”啊。

  外公对他的老照片十分珍惜。外公存储他的照片时也格外小心。有一次,外公挑选的老照片保存后不见了,他心急如焚,饭也顾不上吃,不停地在找,后来在他自己的U盘里找到了,才平静下来。

  外公拍照时的姿势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躺着、坐着的,甚至有一次,他钻到了桌子底下。有一次,我和外公外婆一起到苏州一户人家的老房子拍照,外公为了找一个好角度,竟然躺到地上,外婆上去拉他,他像个小孩子一样不起来。外公连着拍了很多张,看了又看,直到满意,才扶着墙壁站起来。当时,外公已经70多岁了。

  外公从70岁开始,痴迷地用相机守望着老街老宅和住在这里面的老百姓,守望着那些可能消失的房子和历史,守望了十多年。

  十年街拍20多万张照片

  外公没有系统学习过摄影,构图也是随心所欲,他喜欢走到哪儿拍到哪儿,希望照片真实、自然。

  外公坚持街拍十多年,长期追踪几百户生活在老街老宅里的人家,拍出20多万张照片。

  外公拍照,一拍街景外景,二拍人物。苏州的老街老宅,外公拍过不少。运河两岸人家、寒山寺、虎丘名胜古迹旁的小巷、苏州古镇、小巷深处的老宅院子、平江路、山塘街、盛泽老街、蠡墅老街……都在外公的照片里。

  这些古旧的建筑分布在苏州城乡,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潮中,艰难挺立。

  外公拍过照的老房子不少已经消失,有的即将消失,保留下来只是少数。

  生活在老街老宅里的老人、年轻人、小孩,心态完全不同。外公的照片恰好地记下了这一差异。老年人是无耐和平和的,任时光缓缓流淌、按部就班生活,在老街老房子住着,住一天是一天,守望自己的老家和故乡;年轻人是焦虑的、矛盾的,一方面想守着老街老宅,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到新的更好的城市区域生活;小孩子倒是快乐的,他们有许多小巷深处独特的吃法、住法和玩法,而这些,是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的孩子无法触及的。

  “小人物拍小人物,最真实!”外公说自己是小人物,拍的也是小人物,有躺在老房子床上的青年、喂奶的母亲、街头早上吃油条的老人、嘻哈奔跑的孩子……这些照片中的小人物是外公街拍的主角,他们与老街老宅相依相伴。

  唤醒

  外公对老街老宅的十多年跟拍,不断有网友关注,网上的照片和网友的评论,带来了主流媒体的关注。

  2016年4月19日,北京青年报的记者王若婷老师对外公进行采访,写出了《八旬爷爷街拍十年》的长篇报道。

  北京青年报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大报之一,王若婷老师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对外公老照片和老城老街老宅保护的连锁反应。

  2017年7月22日—28日,苏州古城拍摄记录志愿者协会为外公举办摄影展——“苏州小巷的前世今生”。本次摄影展的策划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摄影理论家林路说:“卢承德先生的苏州小巷,以其画面中的灵动细节,展现出一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人类生存样式。卢先生的拍摄初衷很平凡,却很有价值,他已经意识到,摄影所具有的最基本功能,是为历史存真。”

  苏州古城拍摄记录志愿者协会会长周建根先生评价说:“卢承德老师十多年街拍,走进400多户寻常百姓家,以自己的视角记录苏州的老街道、老人家、老物件,给许多即将远去的事物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些作品将随着时光流逝,而愈发彰显其价值。”

  “留住影像中的乡愁!”外公的拍摄随后被更多人关注。2018年元月,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大众摄影》,专题报道了外公坚持十多年拍摄老街老宅的故事。相关专家评论说:卢先生的照片厚重深刻,但绝不迂腐老套,反而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大众摄影》的推荐理由写道:“相比年轻人聪明的作品,卢先生的照片不锐利,但带有温度的狡黠和从容,羡慕这样拍照片的卢先生。”

  外公的十多年坚持和20多万张老照片,唤醒了更多有识之士,开始加倍关注和努力保护中国城市化大潮中不断消失的老街老宅。这一点是外公最高兴看到的。

  我从六七岁起跟着外公拍照片,最先看热闹,后来学门道。十多年过去,外公的坚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我在五年前喜欢上了摄影,现在用无人机拍照,而且我也喜欢拍一些古建筑。更有意义的是,我也愿意像外公那样专注坚持做好一件事。我现在对计算机和摄影非常感兴趣,我努力把摄影的美感运用在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中。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

  歌声飘过,美好永存心间。

  转自江苏人民出版社《苏州:老街老宅慢时光》

(责任编辑:张海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