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 期货 > 期货市场评论 > 正文
 
国际供求基本平衡 大豆不断上行涨势确立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6年11月27日 14:20
  进入11月份以来,东北地区大豆收购市场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截止到22日,哈尔滨依兰地区油脂企业大豆收购价在1.27元/斤左右,通河地区毛粮大豆到乡下收购价在1.21—1.22元/斤左右;佳木斯市油脂企业大豆收购价在1.25元/斤左右,同江地区油脂企业大豆收购价在1.2元/斤左右;齐齐哈尔市油用大豆收购站台价在1.25元/斤左右,讷河地区油用大豆定点价在1.23—1.24元/斤,商品大豆定点收购价在1.27—1.28元/斤左右;七台河地区毛粮大豆收购站台价在1.18元/斤左右,油用大豆收购站台价在1.24元/斤左右;密山地区毛粮大豆到乡下收购价在1.17元/斤左右。据悉随着价格的持续上涨,农户出售余粮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根据对油厂收购量的统计,目前东北地区大豆收购数量已经达到40%左右。

  目前,12月份船期进口大豆价格完税价格在2960—2970元/吨左右,相对于国产大豆价格略高,国产大豆仍存在一定的优势,厂家收购较为积极。另外今年国产大豆也出现了一定的减产,对大豆行情带来利好,本地及外地厂商收购较为积极,推动大豆行情不断上行,目前大豆涨势基本确立。
  豆油价格暴涨,油厂放量销售豆粕

  目前,豆油市场十分火爆,大连豆油期货不断刷新自今年年初上市以来的最高记录。国内豆油现货价格连续跃升,四级豆油已经暴涨至7500—7600元/吨左右,一级豆油突破8000元/吨大关,这也是自2003年8月份以来的最高价位。豆油的暴涨使得油厂压榨利润大幅提高,目前大多高达300—450元/吨。从目前的成本和油、粕价格看,目前各地豆粕价格也比较不错,油厂愿意尽快走货,因此部分地区成交价格有所松动。近期国内某大型集团首先放低粕价,成交连续出现放量。从目前的情况看,豆油价格的猛涨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豆粕价格的上涨,但由于压榨利润丰厚,油厂完全有低价销售豆粕的空间。目前国内豆粕实际成交状况有所下滑,但也在情理之中,后市将取决于国内需求。

  后期进口大豆到货数量减少,成本渐高

  由于10月份以来美盘大涨,进口成本随之走高,加上10月份国内需求并不旺盛,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我国买家的进口热情,大豆进口数量近来出现下降的趋势。根据市场预计,11月份进口大豆到货数量在230万—250万吨,12月将减少至200万—220万吨,但成本仍然保持在2900元/吨左右。此外,根据市场最新消息,世界第三大大豆生产国以及出口国阿根廷,在本月中旬突然宣布暂时停止粮油作物的出口报关申请。2005年阿根廷对我国出口大豆比例占到我国总进口量的28%,此外,它还是世界第一大豆粕和豆油供应国,我国大约70%以上的豆油进口来自那里。因此,虽然目前各油厂大豆货源比较充足,但随着后期进口量的小幅下降,过多库存将被逐步消化掉。

  与进口大豆相比,国产大豆仍有上涨空间

  近日,大连大豆仍然处于连续冲高的行情之中。根据CFTC的报告,商品基金在CBOT大豆以及制成品期货和期权部位上增持净多单,说明CBOT的大豆价格仍将维持高位波动的走势。以11月17日美盘1月主力合约收盘价660.4美分/蒲式耳计算,到达中国港口的大豆成本价为2940元/吨。而目前东北主产区大豆收购价格集中在2500元/吨左右,如果运到关内,东北大豆到厂成本将提高到2700元/吨左右。从进口大豆比国产大豆出油率高出2%—3%的角度来看,合理价差应当在100—200元/吨,相比进口豆2900—3000元/吨的后期进口成本,目前国产大豆仍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

  国际供求基本平衡,炒作因素推动价格上涨

  据美国农业部对全球大豆库存的预测,2006/2007年度大豆结转库存为5506万吨,较2005/2006年度增加298万吨,并大大高于2004/2005年度的期末库存,增加688万吨,增幅达14.3%。从豆油库存的预测看,2006/2007年度豆油结转库存将降为297万吨,较2005/2006年度减少58万吨,但仍接近2004/2005年度312万吨的水平,国际供求基本平衡。但目前推动大豆上涨的主要动力,是与玉米的比价偏低以及全球豆油价格的飙升。首先,大豆和玉米比价偏低的源头来自于玉米价格的上涨。只要玉米的涨势能持续,比价的刺激作用就不会中止。其次,豆油的上涨原因主要是全球生物燃油行业的需求前景看好,这一因素同样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投资者可以尽情地放大远期需求,来疯狂推高豆油价格。由于豆油价格不断创出新高,大豆也呈现出被动跟涨的局面。由此可见,目前尽管大豆供应充足,南美大豆播种进展顺利,但根本就无法与具有无限想象力的利多相抗衡。

  综合来看,受此次谷物价格整体暴涨的提振,加上今年国产大豆大幅减产影响,国内大豆市场涨势已经基本确立。根据统计,12月份和1月份我国大豆的压榨量占全年大豆压榨量的25%—28%,这将为大豆市场的全面上涨提供有力的需求支撑。
 
来源:期货日报
中国经济网信息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载之全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公告、评论、预测、图表、论文等),仅供网友
参考。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089、8085

24小时排行
·
·
·
·
·
近期专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