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管理提质增效

2022年05月31日 07:22    来源: 期货日报    

  中期协、农干院联合举办农产品“保险+期货”线上公益讲座

  为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御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模式,5月27日,中国期货业协会(简称中期协)与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简称农干院)联合举办了农产品“保险+期货”线上公益讲座。

  据了解,讲座广泛对接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重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共同交流探讨农产品“保险+期货”的政策内涵、基本原理和试点情况,助力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对这一工具的理解和认识,推动“保险+期货”在更大范围内试点应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地方农经干部、涉农企业负责人以及从事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工作的专业人士,共计1700多人参加会议。

  A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期货服务“三农”主阵地

  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副校长、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朱守银在讲座致辞中表示,农产品“保险+期货”是一种新型农业风险管理工具,与传统政策性农业保险以保产量为主要目标不同的是,农产品“保险+期货”主要目标是保价格、保收入,这对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农产品价格剧烈频繁波动,市场价格风险取代自然风险成为决定农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此情况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了解和掌握这一新型农业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进而提升驾驭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能力。

  朱守银表示,农产品“保险+期货”在欧美国家推出的时间较早,积累的经验较多,农业保险与农产品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紧密结合,对于促进欧美各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我国,农产品“保险+期货”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生事物,还处于不断试点和完善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价值。随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生猪、花生、苹果、红枣等期货新品种的上市交易,以及以豆粕、玉米、棉花、橡胶等为代表的农产品场内期权市场的壮大,农产品“保险+期货”将在助力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期货业协会副秘书长冉丽在致辞中表示,自2015年进行试点的“保险+期货”这一金融支农创新模式,实现了农民对接保险、保险对接期货,畅通了农民通过期货及衍生品市场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渠道,同时也解决了保险业务自身的“再保险”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拓展项目保费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政府财政及其他外部资金支持比例,是下一步“保险+期货”业务重点攻坚的方向,对于推动完善国家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形成项目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冉丽还表示,作为我国“三农”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为有效管理农业风险,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产品价格、产值保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成为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主阵地。今年协会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方向便是引导行业机构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和培育力度,通过实施“保险+期货”、“订单+期货”、基差贸易、含权贸易、仓单服务等专业帮扶手段服务农业提质增效,着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意识和能力。

  “未来,随着更多以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理解和掌握期货和衍生品这一现代农业风险管理工具、提升市场化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相信能够起到更强的示范带头作用,可以让期货服务“三农”创新模式惠及更多涉农主体。同时,涉农主体参与期货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提升,也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提升期货发现价格的能力,推动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冉丽说。

  B推动农业风险管理“保险+期货”创新模式层出不穷

  在专题讲座环节,中期协社会责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方、永安期货“保险+期货”项目负责人赵万隆就“保险+期货”模式的多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解读。

  陈方表示,“保险+期货”的诞生,其政策主线是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包含价格因素的保险产品与此改革目标相伴而生。在我国农业面临自然、市场双重风险的新常态下,开展收入保险是保障农民收益的必然选择。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采用期货价格作为价格指标是做好收入保险的关键技术因素;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可对冲掉传统保险无法分摊的系统性风险。

  赵万隆表示,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品种序列不断完善,从初期的少数几个品种增至现在的90余个(期货+期权),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期货工具在服务“三农”领域的作用和重要性逐步显现。而自2015年起,依托市场原有的各类指数型保险,“保险+期货”模式也初步形成,有效地缓解了农民收入无法保障的问题,且不会对现货市场价格产生影响,短时间内得到了期货、保险和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随后在2016—2022年,“保险+期货”模式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被连续七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赵万隆进一步谈到,近年来,为满足各类农业主体多样的风险管理需求,更好地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保险+期货+订单收购”、“保险+期货+银行”以及“保险+期货+融资租赁”等创新模式也层出不穷。

  “其中,‘保险+期货+订单收购’模式主要是引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订单农业’开展收购等工作,订单的一方为农户,另一方为企业,订单中规定农产品收购数量、质量和最低收购价等,使双方享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约束力,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同时引入龙头企业的订单农业,还可提供种肥粮一体化等技术支持。‘保险+期货+银行’模式主要是引入商业银行,通过保单增信功能,提高项目参与主体的信用贷款或质押贷款额度,或降低贷款利率资金成本等。‘保险+期货+融资租赁’则是引入融资租赁,通过保单增信功能,适当降低承租主体的租金。以合作社为例,部分合作社若想扩大种植规模,需要新进一批农机具或农用机械等设备,但考虑到直接购买金额较高,合作社无法承担,此时就可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达到降低融资租赁成本的目的。”赵万隆说。

  从目前试点情况看,我国“保险+期货”模式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谈及如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保险+期货”模式,陈方表示,从操作层面,对于“费率水平与整体风险不匹配”的问题,实行政府定价是最优选择;对于“基差波动影响对冲效果”,可继续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的方式,将基差风险从农户转移至金融机构;针对“定价方式单一影响定价效率”的问题,目前基于产量和价格联合分布的定价方法也正在研究;对于再保险,需要思考直保承接的风险是选择完全由再保险兜底,还是再保险辅以对冲技术分散风险。从制度层面,建议设置专门的农险管理机构,统一政策和技术规范;关于在农业风险管理中发挥好期货市场功能,需要政府多部门的共同参与。

  据悉,近年来“保险+期货”业务模式试点“多点开花”,在保障涉农主体收益、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统计显示,近年来,期货公司累计开展2316个“保险+期货”项目,为全国964个市、县地区的玉米、大豆、鸡蛋、苹果等15个品种提供了价格保障,保障金额约718.02亿元,服务农户200余万户次,其中包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万余家次。在本次讲座中,来自玉米、苹果和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者代表也现身说法,倾囊分享各自参与项目的具体情况和成果经验。

  据山东省武城县利众种植合作社负责人耿兆江介绍,自2020年以来,受2018年和2019年台风影响,武城县玉米产量风险变大,同时玉米价格波动也较往年增加,农民种粮、卖粮的不确定性更大。在此背景下,2020—2021年在县政府的推广下,利众种植合作社积极参加武城玉米收入保险项目,投保面积700余亩,2年来共获得赔付3万余元。同时,也是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参加了玉米基差收购的附加试点,通过“基差收购+二次点价”的模式,在玉米价格持续走高,农户惜售情况严重,售粮时机难以准确选择的背景下,有效保障了售粮收益,让农民可以放心大胆地卖粮而没有后顾之忧。“通过参与玉米收入保险试点,在保障合作社卖粮收益的同时,我对期货市场的了解也更为深入,认识到期货是现在合作社应对玉米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一个有效工具,可以帮助农民玉米种植和销售平稳进行。”他说。

  在接触苹果期货、参与苹果期货市场的过程中,令陕西省富县鑫农牧果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季双龙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是在2019年10月参加的苹果“保险+期货”价格项目,该项目选定在全国两个县开展,而富县正是其中之一。据介绍,该项目共覆盖富县8个乡镇500余户农户,近2万亩3万吨苹果,项目总投保1371万元,在富县人民政府和郑商所的补贴下,500余户农户每亩仅需缴纳95元保费。

  “当时正值苹果收购期,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我们合作社便利用期货与现货的对比,把握进出期货盘面的头寸,通过苹果期货盘面上的风险对冲,最终实现保险赔付共1800万元全部用于赔付农户,每亩赔付900元,每亩农民获利805元。”季双龙表示,该项目的实施刷新了当地农户对传统保险上的认知,果农一度对苹果“期货+保险”有了很大的关注和参与热情,同时也扩大了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在延安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运用和影响,对利用金融创新助推当地产业发展稳定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记者在会上还了解到,去年生猪期货的上市为生猪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稳定器,生猪“保险+期货”业务也成为中小养殖户的定心丸。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新天利养殖场负责人王如意在会上谈到,去年5月,在多方帮助下,新天利养殖场积极参与了河南省郾城区首批生猪收益指数“保险+期货”项目试点,两期共投保生猪700头,最终获得赔付13万余元。“‘保险+期货’项目不仅让我在实际养殖中降低和避免了损失,还让我还清了贷款和外账,并且更有信心和底气从事这个行业。”他说。

  通过参与农产品“保险+期货”项目试点,上述合作社和养殖场负责人纷纷表示,对利用期货工具规避价格波动风险的认识得到了加强,同时也希望“保险+期货”项目能够得到来自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让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成为受益者。

  在季双龙看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期货工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信号的“灯塔”作用、风险管理的“压舱”作用,一定会更加机动灵活、更加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保险+期货”创新服务“三农”的层次和水平也一定会不断迎来新的突破和新的高度。建议政府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给予“保险+期货”项目政策性的优惠,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首先学会利用期货工具,进而带动和帮助广大农户稳定收益,走向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道路。

  “希望未来‘保险+期货’项目能够成为一个政策性险种,更大程度上减轻生猪养殖户的保费压力。同时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更多政策降低生猪养殖过程中相关税费和交易运输等成本,增加对我们中小养殖场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的融资支持。此外,建议更多专业机构能够多多开展培训活动,以便于指导养殖户科学生产,精准养殖,做好风险管理。”王如意说。

(责任编辑:张海蛟)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管理提质增效

2022-05-31 07:22 来源:期货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