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票据市场四十年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二)

2018年12月12日 13:3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 肖小和 金睿

  我国票据市场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人民银行于1979年开始批准部分企业签发商业汇票,迄今已有四十周年的发展历史。笔者见证了票据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2016年底我国成立了全球首家票据交易所的发展历程。从宏观层面看,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票据市场的基础理论、法律规章制度、服务功能定位,未来发展方向;从中观层面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金融属性、价格形成机制;从微观层面看,需要进一步研究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模式、信用主体、创新业务品种、票据流通介质、面临的风险种类、风险处置方式等。现将四十年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如下:

  六、票据属性

  票据业务的全生命周期很长,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都未明确票据业务的金融属性,倘若票据业务被认定为信贷业务,则票据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管控、经济资本占用、风险资本计提等因素影响;若票据业务被视为资金业务,则有利于票据业务的标准化、节约资本占用及信贷规模释放。

  1、 信贷或资金属性

  商业银行为企业办理票据承兑业务、票据直贴业务,具有较强的信贷业务属性。商业银行通过票据交易所跟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回购、转贴现交易,以及商业银行向人民银行申请的再贴现交易,具有较强的资金业务属性。

  2、 规模管理

  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没有将票据贴现余额单独管理,票据贴现余额跟其他存量贷款共享信贷额度,共占信贷规模。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票据业务仅是银行众多信贷产品中的一个较小的分支,导致银行,尤其是国有大中型银行对票据业务的重视程度和资源投入力度往往不足,在月末、季末、年末等监管考核时点会大幅压降票据规模;而在实体经济下行信贷需求不足时也会增配票据资产。因此信贷的周期性和各家银行操作的同质性非常强,不仅不利于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稳定性,同时也加大了票据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带来潜在的市场风险。从2016年起央行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后,这种考核广义信贷的规则,使得各大银行无法通过各种通道削减票据信贷规模,间接使得票据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和交易量出现了下滑。同时,票据的转贴现交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票的资金市场行为,不应被当成贷款来看待,转贴现交易的资金融出方发生额不应被纳入贷款规模的统计。

  3、 经济资本

  如果单从票据贴现后持有到期的角度看,票据资产收益率比不上同期限的短期贷款。但是票据业务经济资本占用仅为同期限短期贷款业务的10%左右,可以为银行节约大量具有高回报要求的经济资本,从而寻求其他相对高收益的投资渠道,这也是票据业务综合收益高的主要原因。由于经济资本占用低,票据业务的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RAROC)指标远优于短期贷款,对银行满足股东较高的资本回报要求十分适合。考虑经济资本占用因素的综合收益能够合理反映票据业务同时具有的短期资金融通收益较高和低风险的优良资产的特性,如果能够灵活运用票据交易便捷的特点增加资金周转效率,则票据业务的综合收益更为可观。即使考虑到在票据业务实务中,银行只是提供了某个环节的票据业务服务,即仅参与分配了全环节票据基础收益的一部分,其票据业务综合收益也不像原先设想的那么低。(汪办兴,2008)

  4、 票据风险计提

  商业银行配置票据资产时的风险资本计提不尽合理,尤其是票据转贴现业务。目前票据转贴现业务风险计提是按照新资本管理办法:“由于票据是通过背书转让的,所有背书人都有被追索的可能性,因此其风险未完全转让,所以卖断票据后,卖断行还需计提与买入时相同的风险资产,即风险权重为20%或25%”,导致交易的所有经手行累计计提的加权风险资产远远超过该笔资产本身的风险水平。

  七、票据基础设施

  构建票据业务良性发展的生态体系离不开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便是完善票据业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立全国性的票据直贴平台,票据转贴现、回购平台,票据评级评估公司,票据经纪公司等。尽管市场上现有秒贴,快贴等,但是无法解决票据市场信息共享问题。

  1、 票交所

  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对中国票据市场乃至货币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真正的基础设施。

  第一,票交所的建立有助于全国统一票据市场的形成,有助于解决原先票据市场离散、分裂、点对点交易、信息严重不对称等问题。第二,票据交易所有助于提升整个票据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第三,票交所有助于合理票据价格的形成。第四,通过票据交易所的运作和历史数据分析,可以推动对开票企业信用状况的研究、评估和评价,促进企业征信体系的完善,进而推动商业承兑汇票的发展,使之成为重要的企业支付和直接融资工具。同时推动票据评级体系的建设,发掘票据签发、流转、兑付等各类信息流,培育票据产品的分类评级,进一步完善企业及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在更广泛的区域以及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中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推动票据的深层次发展,提高其市场占比,进而推动商业信用的发展。第五,票据交易所有助于通过再贴现传导国家货币政策。第六,完整的票据市场体系包含承兑、直贴、转贴现、再贴现、经纪人、评级和衍生品,交易八个子市场,且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第七,过去这些年来,票据业务的创新更多地集中在监管套利、交易方法等方面,实质性的产品创新并没有得到机制的保障和市场的接受,与资本市场的融合也进展较慢。而票交所的成立无疑为票据产品创新从理念上奠定了基础,从实践上带来了试验阵地,从前景上带来了无限发挥的空间。

  2、 直贴平台缺乏

  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为金融机构之间的转贴现提供了一个统一交易的平台,但目前企业与企业,企业跟银行之间的流转,直贴业务还没有统一的交易平台,依然靠企业去银行先开立结算账户,然后建立信贷关系,再线下点对点申请票据贴现交易,流程比较繁琐,且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囿于地理条件和信息缺乏,某些偏远地区的企业想要拿票据融资,仍然靠跟票据中介合作,无形中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全国性票据直贴平台的缺乏滋生了票据中介生存的土壤,近年来票据市场的大案要案幕后都有票据中介的参与,加大了市场正常运行的风险。

  3、 评级评估公司与经纪公司基本没有

  当前对票据的信用评级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内部信贷评级体系,对票据流通、企业短期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和流动性研究不足,第三方评级公司对票据市场的了解有限,未开发出相关的评级产品,导致票据市场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评级资源的重复与浪费;二是票据市场无法形成真正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的市场;三是影响了票据市场的量化定价。亟需组建专业为票据市场服务的专项评级机构,对票据承兑主体、贴现主体等参与方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系统性、动态化的信用评级与跟踪,提升票据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参评意识,为票据市场的投资者提供权威、科学的投资依据。

  长期以来,票据中介游走于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渗透于票据的全生命周期中,借助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获利。票据中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票据市场的流动性,但大部分票据中介都或多或少用自有资金直接参与了票据交易。比如票据经纪公司为了获得更低的贴现利率,往往会加强与银行内部关系人的密切联系,而银行内部关系人也事实上扮演着票据经纪人的角色,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同时,票据经纪机构通常与内控机制较弱的地方商业银行、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合作较多,可能会涉及银行资金安全。近年来票据市场上的大案要案都有票据中介涉案,影响了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进一步研究明确票据经纪的监管部门,落实票据经纪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和经营范围,以及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实现票据经纪市场的优胜劣汰。建议尝试发展票据咨询、撮合、报价等经纪服务,鼓励和培育部分经纪业务量大、业务发展规范、风险防控机制健全和市场认同度高的票据经纪机构,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推动票据市场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八、票据系统

  到目前为止,纸质票据承兑额和贴现额占整个票据市场规模均不足5%,电子商业汇票已成为主流,因此票据的承兑、流通、融资、交易等功能的实现也日益依赖于IT系统的建设,包括商业银行自身的企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系统、信贷管理操作系统以及承载电子商业汇票的ECDS系统、上海票据交易所的票据转贴现、回购系统。

  1、 IT系统

  票据IT体系,是指以功能完备的票据IT系统为核心,配套为系统建设服务的票据IT架构、IT制度、IT流程、IT团队等标准或资源,进而形成相互制约和推动的整体性IT解决方案。票据IT系统建设的完善与否是由票据IT体系内其他各个配套环节共同决定的,所以,票据IT体系的建设是打造信息化票据IT系统的根本和基础,也是进一步拓展票据业务的保障。信息化IT系统在票据领域的应用面临如下问题:

  (1)缺乏对票据IT体系建设的关注和认识。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票据从业机构已经摆脱了纯粹手工的操作模式,或多或少的辅以IT系统来协助业务拓展,但是却往往停留在对系统关注的本身,忽略了IT体系的打造,导致产生了各种使用问题,甚至还不如没有IT系统时的工作效率高。一是IT架构不清晰,导致系统的后续功能完善滞后、系统的运行效率逐步下降,系统的功能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速度;二是IT制度和流程配套不完备,除了系统的刚性控制,在系统能实现的功能以外,制度在管理上的要求也是确保业务健康发展的保障,更可以通过流程来规范系统和业务操作;三是IT团队不稳定,很多机构认为IT系统一旦建设完毕,IT团队就可以不需要了,其实在系统运行维护和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更需要足够的人手和完整的团队来辅助。以上虽然是IT体系各个要素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看似与IT系统的建设无关,其实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将导致IT体系建设的不完善,进而影响IT系统的方方面面。(2)缺少统一的票据IT架构标准。票据IT架构,由于是完全为系统建设服务的,也可以称为票据IT系统架构,从业务的角度说,其包含了系统功能设计的完备性、独立性和不重复性,从技术的角度说,其是指系统开发和运行所采用技术平台的统一性。当前我国票据市场的主要参与方主要是企业和金融机构,由于缺少独立的第三方来牵头,各个参与方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来满足自身当下的IT需求,这使得当前市面上的票据系统也是多种多样,缺少统一的规范和整合。由于各家机构的风险偏好不同,业务体量不同、科技实力不同、机构设置和人员特点也不同,导致对待票据业务的管理要求也不同,所以各家机构在进行配套的票据业务系统设计时,往往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在系统功能设计上以单纯的满足自身为主,自成体系。比如,有些科技实力较强的商业银行有着完整的全流程票据管理系统,有些就只包含一些信息登记和查询,差别较大。(3)票据IT系统的管理缺少统一的牵头方。对于业务系统来说,其功能是降低手工操作强度,但是其背后代表的是业务管理的思想。每一个业务系统代表的是这一个业务产品自身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这对具有多重业务属性的票据来说,其每个业务属性所对应的业务系统,就反应了相应的业务管理思想,这对票据的核心参与者之一商业银行来说感受更是明显。比如,票据自身的信贷属性受信贷管理部门约束,支付功能受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门约束,资金和调节货币市场属性又受资金管理部门约束,电子票据对口人民银行的支付结算受运行管理部门约束,当前流行的票据资管业务受资产管理部门约束,所以,每个业务属性对应的业务产品和相应的IT系统会受不同条线部门的管理,导致整个票据业务的管理缺少统一的牵头方,对信息传导和数据共享不利,也给票据业务的整体发展增加了沟通协调成本和系统整合代价。

  2、 信贷系统

  票据直贴业务的信贷属性比较明显,部分商业银行开发了独立于企业信贷管理系统的票据融资管理系统,专门用于本行票据直贴业务、分支机构跟总行票据专营部门之间的内部交易等。独立的票据管理系统的开发运营大大提高了企业向银行申请票据融资的放款效率,方便了票据专营部门对全行票据业务的统一管理和宏观把控。

  3、 票交系统

  票交所制度下,票据贴现后的主要业务环节全部在票交所系统上操作。由于转贴现环节不再需要人工送票、验票、保管、托收等工作,前中后台集中运作非常必要。随着全部金融机构接入票交所系统,原来的线下交易转到线上,交易主体、监管主体、交易资金、票据信息等交汇于票交所系统,票据市场达到前所未有的集中程度。未来有可能票据的承兑、保证、质押、贴现、交易(转贴现买卖断和回购)、投资及清算等都将在票交所系统上操作,全流程实现电子化,且部分业务环节由系统自动触发。交易集中化和流程电子化将改变传统交易过程中的询价、议价、送票、验票、保管、托收等方式,原来的客户经理转为票据市场交易员,在票交所客户端或直连系统进行对话报价、报价修改、成交确认等操作,类似债券交易模式。

  4、 ECDS系统

  200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做出了建立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推广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的决策。2009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建成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并上线试运行。ECDS是依托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建立的,用于接收、存储、发送电子商业汇票数据电文,提供与电子商业汇票货币支付、资金清算等相关服务的业务处理平台。与传统的纸质商业汇票相比,电子商业汇票具有以数据电文形式签发,采用可靠的电子签名和安全认证机制代替实体签章的突出特点。电子商业汇票的出票、保证、承兑、交付、背书、质押、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所有票据行为,均可在人民银行的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上进行,开票方和收票方开通企业网上银行的电子票据功能即可操作。同时,传统纸质商业汇票的最长期限为6个月,而电子商业汇票的最长期限为1年,更加适用于结算周期较长的企业间贸易。ECDS是发展票据信用的基础设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一是降低交易成本,传统的纸质商业汇票被商业银行视为重要凭证存放金库保管,由专人传递,而企业使用电子商业汇票可以节约保管传递成本和在途资金成本,并且可以有效规避票据丢失的风险。二是提高交易效率,传统的纸质商业汇票在签发、背书、托收、流转环节需要多人经办复核,流程长,耗时多,而电子汇票的要素记载全程电子化,背书流通也均通过银行的网上银行进行,方便快捷,可以做到收票、托收时“票据零在途”。三是降低操作风险,电子商业汇票没有实物,全部要素以电子信息的形式存在银行的系统内,一切票据活动均在ECDS上记载生成,该系统具有银行级的系统安全及信息灾备保障,彻底杜绝了假票克隆票,并且有效避免了纸质商业汇票在流通过程中因背书不规范、盖章不清、票据缺损等造成的退票,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差错等操作风险。四是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电子商业汇票的所有资料均在网银和ECDS上,能帮助企业实现内部信息、资金管理与外部运营的无缝对接;同时有助于全国统一票据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货币市场的连通和发展,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为上海票据交易所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电子科技的发展就没有2009年以来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的蓬勃发展。

  5、 网银系统

  ECDS系统自身不具有交易处理功能,企业向银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以及申请票据贴现融资均需要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并开通企业网上银行和电子票据功能。企业网银系统是票据业务电子化的起点,承担着企业客户的支付结算、贴现融资、票据池管理等众多职能。

  九、票据制度

  票据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有助于票据功能的发挥,保证了票据能正常的签发承兑、流通转让、贴现融资,方便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贸易结算,提高了企业融资的效率,降低了票据市场各参与主体的交易成本和操作风险。好的票据制度可以规范市场各方的票据行为,明确票据关系和票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减少交易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滞后于行业发展的制度会影响票据市场产品创新,监管制度在某些领域的重叠或缺位会阻碍票据市场健康发展,也会影响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1、 业务类制度

  从改革开放后我国票据市场诞生初始,人民银行就陆续出台了关于承兑、贴现、再贴现的相关业务管理办法。根据票据市场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人民银行、银监会以及上海票据交易所都在原来政策制度基础上作了修改和完善。监管的与时俱进,有效维护了票据市场秩序,规范了票据承兑签发环节、直贴环节、转帖环节、再贴现环节的操作办法,保证了参与票据市场的企业和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监管类制度

  由于票据市场微观参与主体的个体理性并不能带来整个市场宏观上的集体理性,多年来,监管机构持续关注商业银行过度发展承兑业务的风险;关注利用农信社、信托计划、资产管理计划消减信贷规模、变相逃税等监管套利的风险;关注某些票据中介使用票据贴现资金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进行空转套利、虚增存贷款规模的风险;关注转贴现环节清单交易、倒打款、打款同业户的违规操作行为风险。正因为监管机构能及时根据票据市场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才有效的遏制了票据市场乱象,维护了市场正常秩序。

  3、 创新类制度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上线运营有效地帮助票据市场规避了伪造票、变造票等操作风险和流通中的遗失风险,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更是我国票据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结束了我国票据市场区域割裂的状态,全国性的统一票据市场有助于票据的价格发现。随着ECDS系统功能移交至上海票据交易所和“纸电融合”工程的陆续推进,我国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此作为货币市场子市场的票据市场价格更加透明,降低了企业贴现融资的成本,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

  4、 管理类制度

  票据市场起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商业银行一直是促进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管理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行为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管理票据市场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四十年来,监管机构陆续出台了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自身内控制度建设、授信文化建设、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授权制度建设的管理制度、办法,有效的规范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时的流程,防止了部分商业银行过度、无序的开展票据业务,增强了票据市场防范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间接促进了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5、 基础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支付结算办法》的相继实施奠定了我国商业汇票的宏观管理和制度基础。票据的基础制度有效的指引了票据市场的发展,规范了票据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给市场参与各方对交易结果提供了相对准确的预期,同时也明示了不守规矩的严重后果。没有票据市场的基础制度,就没有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壮大,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总体而言,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为多头监管模式,且表现为行业监管而非功能监管,造成不同的机构办理相同业务的监管标准和政策尺度不同,不同监管主体和监管政策之间的不同步性可能导致票据业务存在制度障碍和政策壁垒。目前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对票据市场都承担管理责任,但存在具体分工不明晰并且双方缺乏有效沟通,部分政策存在矛盾等情况,导致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处理无所适从,难以同时满足两个监管主体的要求。比如,2016年人民银行《票据交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不再审核贸易背景,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发现有些监管部门对该项规定有些疑虑,系统例行检查时仍然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票据贴现业务的合同和发票,导致部分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直贴业务时不敢依照相关的规定执行,企业办理贴现的流程依旧繁琐,政策落地难。

  十、票据参与主体模式

  票据市场参与主体以何种模式运营一直是业界讨论的话题之一,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部仍然归公司信贷部、金融市场部、资产负债部管理;少部分商业银行成立了专营票据的票据营业部,属总行直接管理的单独部门;也有少部分商业银行按类似事业部制度管理票据业务部;完全独立的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尚未出现。

  1、 专营

  (1)我国票据市场专营机构概况

  新世纪以来,商业银行设立的票据专营机构已发展成为最重要的专业化票据中介机构,它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票据市场运行效率的整体提升。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的票据专营机构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的,专门从事商业汇票买卖和咨询等业务的金融机构;票据专营机构相对独立,实行独立核算,内部机构设置和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完全以票据业务为中心。2000年11月9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在上海成立,成为国内首家票据专营机构。此后,多家银行相继成立总行级票据专营机构或资金运营中心或金融市场部,专事或重点开展票据业务经营,还有部分银行虽然目前未获批准,但这些银行已在内部按此模式设立机构开始运作,也已具备了票据专营机构的雏形。从更广泛意义上讲,在新世纪我国票据市场繁荣发展中出现的民间票据中介机构,可以视为是对商业银行票据专营机构的有益补充。

  (2)票据专营机构的作用

  第一,票据专营机构的成立和发展推动票据转贴现业务发展成为货币市场重要交易工具。 第二,票据专营机构的建设发展推动了区域票据市场的融合发展。第三,票据专营机构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推动票据市场稳健发展。第四,票据专营机构的集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第五,民间票据中介机构和互联网票据成为票据市场创新发展的有益补充。新世纪票据市场的繁荣发展,民间票据贴现业务迅猛发展,民间票据市场成为正规票据市场之外的重要补充。在这过程中,民间票据中介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事业部

  (1)票据事业部制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

  ①总行直属。

  ②自主经营。

  ③依据票据产品线实施条线管理。

  ④设立总、分部两级垂直管控。

  ⑤成立区域管理总部,辅助扁平化管理。

  (2)票据事业部制的业务运行模式

  ①建立多渠道资金来源。

  ②服从总行整体战略的票据资产规模管理。

  ③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票据产品定价权。

  ⑤给予一定额度票据融资专项授信。

  (3)票据事业部与内部分行的关系

  ①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实施两条线利润考核。

  ②共同做好客户关系维系。

  ③业务集中和代理的合理设置。

  (4)票据事业部制的经营管理模式

  ①进一步扩大人力资源管理的自主权。

  ②赋予一定独立财务支配权。

  ③一体化风险防控体系的有效复制和推广。

  ④建立一体化的激励约束机制。

  3、 公司化

  组建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实行公司化、市场化经营机制,彻底摆脱现有银行票据经营机构“资金规模两头在外”的业务模式以及调节工具的附属地位,避免出现银行监管时点的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促进票据功能的发挥。可以通过股份募集资金、发行金融票据债券、参与银行间同业拆解、办理央行再贴现、再贷款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改变现有票据机构资金不足、不独立、不稳定的局限,一方面能够提高日均票据持有量,加大实体经济融资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调节票据资产规模,发挥市场缓冲器作用。根据我国当前票据市场和票据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将在支持实体经济、推进票据市场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急需整合当前相互割裂的监管体系、各自为营的市场经营主体、乱象横生的中介机构,优化电子票据系统、支付结算系统、交易清算平台,以股份制运作、市场化经营、专业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团队文化打造为途径,构建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发挥做市商作用,为推动全国票据市场统一做好坚实的铺垫。

  (1)股份制运作。

  整合当前所有市场主体的资源和自身优势,以股份制形式构建票据金融公司。

  ①公司性质和宗旨。

  票据金融公司是专门经营票据业务的金融机构,经营范围既包括商业汇票的直贴、转贴现、回购、再贴现等传统票据业务(但不含票据承兑业务),也包括票据托管、票据资信评估、票据代理交易、票据担保、票据咨询、票据资产管理、票据资产证券化、互联网票据、票据理财及票据衍生品等票据增值服务和创新业务。。

  ②组织形式。

  票据金融公司以股份制形式建立, 由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集团企业等投资设立,充分整合政策引导、银行成熟经营管理经验、各自优势资源,并积极吸收规范民间中介机构的信息对接能力,在对民间票据中介机构进行严格资质审查和甄别的基础上,鼓励吸纳民间票据中介作为股东。同时,可以考虑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吸收有实力的外国金融机构参股,在条件成熟时还可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股份乃至IPO上市,从而成为一家股权相对分散的混合所有制票据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也可在业务需要时下设分公司。

  ③治理结构。

  票据金融公司要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在股份制基础上搭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所有者、公司法人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关系,形成各司其职、协调运转和有效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经营中的重大问题由董事会充分讨论民主决策;高管层由股东组成,确保投资者利益;同时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推行员工激励股权计划,增强员工主体地位意识,促进票据金融公司更好发展。

  (2)市场化经营。

  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应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摒弃现在银行内部票据经营机构行政性分配资源的局限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

  ①资金来源市场化。

  票据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靠初始设立各家机构出资组成的资本金;二是发行金融票据债筹集资金;三是主动参与银行间同业拆解市场融入短期资金;四是业务融资,即通过再贴现、再贷款向央行获取资金,开展正回购业务获得交易对手资金,以及持有票据到期回笼资金;五是后续增发股份募集资金。

  ②资产运用市场化。

  票据的定价机制、客户的选择、票据种类、期限、纸电票比例的调整均遵从市场化管理,票据金融公司根据自身经营目标和市场变化灵活实施和调整交易策略,而央行实现经济目标可以通过再贴现、再贷款、规模临时或长期调整等政策进行间接调控。同时,票据金融公司作为市场的专业、长期经营机构,需要以公司长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而会自发履行社会责任维护自身名誉,推进票据市场稳健、持续、健康的发展。

  (3)专业化管理。

  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必须走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之路,实行集约经营和集控管理。

  ①板块化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部门设置和职能划分建立前中后台相分离与契合的板块化管理模式,提高内部管理的效率和适应能力。

  ②标准化管理。

  搭建业务制度化和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制度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电子化,打造清晰、直观的制度和流程层级。

  4、 传统式

  传统银行票据业务归属于公司业务部(信贷业务部),承兑环节需要先评级授信再开票;直贴环节被视为票据质押类的流动资金贷款。贴现利率和额度都服从于全行信贷业务的大局分配,常碰见贴现利率非市场化或无贴现规模的情况,客户体验较差。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