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理财新规发布后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增速和占比明显回落

2018年12月05日 07:03    来源: 金融时报    

  见习记者 左希

  “现在理财有了的新政策,以后银行逐渐都不再提供保本理财了。要是您希望保证自己的收益的话,可以考虑我们的这几款结构性存款产品。”上述回答是《金融时报》记者近几天随机走访几家大型银行网点,咨询购买理财产品和理财产品收益的相关问题时,得到的普遍答案。

  今年上半年,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对保本理财做出了新规定。新规给了保本理财两年的过渡期,要求保本理财在2020年全部退出市场。随着日前《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落地,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速了保本理财的消失。因此,结构性存款开始受到关注。

  然而,结构性存款并不是银行的新兴业务。在理财产品没有打破刚兑之前,结构性存款在我国非但不是特别突出,还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衍生品大额亏损而被许多人敬而远之。但是从今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结构性存款这一名词却频繁出现在许多银行客户经理口中。央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结构性存款余额除6月份较上月稍有回落之外,其余各月均保持上升趋势。其中,8月和9月结构性存款余额更是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

  对此,有业内专家表示,今年前三季度结构性存款的快速增长,恰是天时得遇地利:银行因为存款减少的承压加剧和理财净值化趋势下大批量的客户转移。

  然而,随着9月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的出台,尽管各银行仍积极向客户推荐结构性存款,但是大数据却显示结构性存款业务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根据央行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10月份,结构性存款余额共计98867.96亿元,较9月减少了2373.89亿元,环比下降2.34%,时隔两个月之后再次回落至10万亿元以下。

  由此可见,理财新规之后监管趋严,结构性存款的发行开始“降温”。

  异军突起的“新”产品

  自年初开始,银行业的存款新增量和活期存款占比均低于往年,在此双重压力之下,银行需要有市场化利率的业务来吸收负债。

  然而,进入2018年以来,市场利率再次进入下行阶段,我国重新得到了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契机。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完成的当下,结构性存款成为了银行仅剩的可以以市场化利率来吸收存款的业务。

  与此同时,从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开始,理财产品的政策逐渐发生变化。除了起征点的调整外,银行的理财产品也在向净值化进行转型。在购买理财产品的庞大客户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需要保本刚兑产品的,因此,这部分的客户需求便直接转移到了结构性存款上。

  在上述两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之下,各银行便开始向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性型理财客户大力推荐结构性存款产品。央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结构性存款的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均超过38.1%,同比增长率最大为53.9%。

  结构性存款的快速增长,其中又以个人结构性存款和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增速为最。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个人结构性存款余额为42394.72亿元,同比增长71.5%;而在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方面,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7009.77亿元,同比增长49.9%,而同一时期,有存款综合优势的大型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同比增速为38.1%,较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的同比增速低了近12个百分点。

  结构性存款发展受限

  然而,结构性存款规模的快速增长趋势在10月份被打破。由于理财新规中针对结构性存款部分专门设置了附则条款,要求只有具备衍生品资格的银行才能发行结构性存款。这一规定的出台,直接导致许多中小银行不能再继续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

  以往,没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中小商业银行,往往通过委托给有资格的大型银行进行衍生品投资,从而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相较吸收存款能力更稳定的大型银行来说,中小银行对结构性存款业务的依赖程度要更高。有统计数据表示,截至2018年8月,全国性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例已经接近9%,而大型银行的这一数据仅为4%,相差一倍有余。

  但随着理财新规中对衍生品投资交易业务资格规定的变更,中小银行无法再继续通过委托给有资格的大型银行进行衍生品投资来发行结构性存款,且之前的委托投资行为也存在缺乏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的情况,结构性存款在中小银行中的发展被迫停滞。

  相关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据融360的不完全统计,10月份共发行295款结构性存款产品,较9月份环比减少13.74%,理财新规正式发布后,中小银行的结构性存款增速和占比开始明显回落。

  多因素致理财收益下行

  事实上,不仅是结构性存款的减势明显,保本理财乃至整个银行理财业务都处于连续下降阶段。根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2018年10月,共有400家银行发行了7012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产品发行量减少了1034款。其中,31个省份的保本型和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均为环比下降。

  针对这一情况,《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普益标准的两位研究员。研究员魏骥遥表示,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不断下降主要受资管新规对产品投资端与募集端双维度的影响。监管层对于非标投资的限制,限制了银行理财投资的传统强项,大幅影响了理财产品的收益定价上限。

  他还认为,转向标准化投资会面临公允价值原则下可能出现的产品收益波动。因此,银行在当前阶段投资选择上更为保守,限制了产品的发行规模。

  此外,“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转型尚在初期、央行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政策、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等影响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银行理财收益下行。”魏骥遥表示。

  研究员于康则认为,在上述促使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的因素和国家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共同影响下,理财产品收益在短期内或很难有较大幅度回升。

  于康表示,在银行理财逐步向“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转变的过程中,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要重新衡量自身投资收益的预期和风险承受能力,培养盈亏自负的投资意识,综合考虑产品收益、风险、流动性等特征,选择与自身投资偏好相符的产品类型。

  “对于银行投资者而言,在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的大环境下,需要从银行的投研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衡量与考察,并关注理财产品投资的底层资产配置情况后再行购买,避免给自己造成损失。”于康这样告诉《金融时报》记者。

  

(责任编辑:关婧)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